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记者1月18日从丁村遗址考古工作队获悉,丁村遗址群南部的石沟村遗址再现古人类化石,并发现疑似地震裂缝和大面积碳屑堆积。专家介绍说,这一发现,填补了丁村遗址群长期以来土状堆积中没有人类遗迹的空白。 丁村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丁村附近的汾河两岸,发现于1953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北京周口店以外地区发现的首个大型旧石器时代遗址。它因发现介于北京猿人和现代人之间的“丁村人”而受到世界瞩目。 ...
记者从重庆市文化委员会获悉,重庆市黔江区石家镇石家社区群众近日在小地名贺家洞寻找地下水抗旱救灾时,在洞中发现了一大型火药工坊遗址群,其炼硝场所、设施均未受损。 据了解,贺家洞洞长约2公里,洞内宽二三十米,高数十米。火药工坊遗址群距洞口约五六百米,有灶台、硝池20多个。灶台和硝池均呈圆形,块石砌成,跟土家族煮饭的灶台一样,灶台口径在60厘米至150厘米之间;硝池口径在30厘米至50厘米之间。...
记者李韵从北京市文物局获悉,北京延庆大庄科矿冶遗址群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 2011年10月至2014年11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联合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对延庆大庄科矿冶遗址群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工作,并开展了文物保护及科技考古研究工作。 大庄科矿冶遗址群反映了辽代接收、运用中原的生铁冶金技术的情况,是辽代向西传播生铁冶金技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同时体现了辽代物质文化的发展水...
延庆大庄科矿冶遗址群是华北地区最大的辽代冶铁遗址,被考古界喻为辽代“首钢”。昨天,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遗址发掘现场召开发布会,宣布继2011年发现1000年前的炼铁炉后,今年再次发现辽代炼铁工人的生活区遗址,出土大量辽宋时期文物。 “宿舍”距离“厂房”100米 辽代“首钢”的宿舍区就在一条山谷里,距离旁边的河道大约30米。北京晨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大约3000平方米的地面上,已经布满了...
延庆大庄科矿冶遗址群考古现场。 继2011年在延庆发现水泉沟冶铁遗址之后,延庆大庄科矿冶遗址群考古又取得新进展:最新考古勘探,发现了该地区从采矿到冶炼的遗迹,并且找到了冶铁工匠工作、生活、居住的地方。今天,市文物局在延庆大庄科矿冶遗址群现场向媒体公布了这一发现。 发现 矿山、冶炼、民居、作坊俱全 据介绍,从2011年10月至今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文物研...
大庄科矿冶遗址群居住遗址发掘现场 据北京市文物局最新消息,北京市境内发现的一处矿冶遗址群,经发掘,为目前国内发现的辽代矿冶遗存中保存炼铁炉最多的冶铁场所。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1年10月至2014年11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单位对位于北京延庆的大庄科矿冶遗址群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并开展文物保护及科技考古研究。该矿冶遗址群由矿山、冶炼、居住及作坊遗址等构成。现场既发现了从采矿到冶...
2014年11月17日消息,北京市延庆县,继2011年发现水泉沟冶铁遗址之后,延庆大庄科矿冶遗址群考古又取得新进展:最新考古勘探,发现了该地区从采矿到冶炼的遗迹,并且找到了冶铁工匠工作、生活、居住的地方。今天,市文物局在延庆大庄科矿冶遗址群现场向媒体公布了这一发现。 发现 矿山、冶炼、民居、作坊俱全 据介绍,从2011年10月至今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日前重庆三峡库区发现赤溪遗址群,遗存丰富,六朝墓葬出土两千余颗彩色串珠,唐代墓葬保有人骨,宋代房址出土象棋棋子。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负责该遗址现场发掘的队员牛英彬介绍,赤溪遗址群位于丰都县名山街道农花村,包括赤溪遗址、赤溪墓群和溪嘴墓群,发掘面积近2000平方米,共发现各汉至六朝、唐、宋等时期各类墓葬52座,出土遗物200余件(套)。其中三类发现比较重要:一是发现了8座东汉至六朝时期的“...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近日对处于三峡库区消落带的赤溪遗址群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了丰富的遗存,包括六朝墓葬出土两千余颗彩色串珠、唐代墓葬保有人骨、宋代房址出土象棋棋子等。 据介绍,赤溪遗址群包括赤溪遗址、赤溪墓群和溪嘴墓群,共发现各汉至六朝、唐、宋等时期各类墓葬52座,出土遗物200余件(套)。 在该遗址发现了8座东汉至六朝时期的“刀把形”墓葬,出土了2000多颗制作精美、颜色多...
“春捺钵”遗址群发掘工作基本结束 历史上的辽金在东北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让今天的人们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辽代有自己的首都,但政治中心却并不在首都,而在“捺钵”。什么是“捺钵”呢?“捺钵”是契丹语,意思是行宫。 建立辽金的契丹和女真族是游牧民族,世代逐水草而居,过着迁徙不定、车马为家的游牧生活。那时,皇帝也不常住在京城,而是随季节气候和水草变化而迁徙。因此,四时“捺钵”是辽代富有民族特...
基本信息: 作者: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编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6月1日 版次:1 精装: 728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9787030407030 内容简介: 《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群——丁村遗址群1976—1980年发掘报告》基于丁村遗址1976——1980年的发掘资料,全面系...
近日,泥河湾考古工作又取得重大发现: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领导的科研队伍历时近两月,在阳原县东城镇西水地村附近的一处遗址发现了大量的旧石器时代遗存,包含石制品、哺乳动物骨骼碎片、鸵鸟蛋皮装饰品、烧骨等2000余件以及三处灰烬堆积。根据以往测年数据,推测这些旧石器时代遗存及用火痕迹为约1.3万年前当地古人类所使用而遗留下来的。 笔者在挖掘现场看到,科研人员正在按照标准...
近日,干安县对境内的“春捺钵遗址”考古挖掘工作全面展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干安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对“春捺钵”祭祀建筑遗址等考古现场进行了勘探和挖掘。此次挖掘工作预计持续两个月,未来规划将在此遗址群内进行三至五年的考古工作。 2009年通过干安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实地走访调查,发现了赞字乡后鸣村西遗址群、让字镇藏字井村北侧遗址群、腾字井村北遗址群和余字乡地字村西遗址群共四处“春捺...
有“东方人类故乡”之称的泥河湾遗址群考古工作有了新进展,在张家口阳原县大田洼乡发现并确认了“黄灰红”标志性地层组,将为已知及今后新发现地层比对提供可靠参照,并成为一处考古地标。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赵海龙介绍,目前在大田洼地区基岩断层的北部发现了一套“黄灰红”三色连续叠压地层组,这一地层组介于半山文化层和马圈沟ⅰ文化层之间,从东部的岑家湾村一直向西延伸至郝家台,具有普遍分布的特征...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