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辽代矿冶遗址群考古取得重要成果

      记者李韵从北京市文物局获悉,北京延庆大庄科矿冶遗址群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

      2011年10月至2014年11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联合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对延庆大庄科矿冶遗址群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工作,并开展了文物保护及科技考古研究工作。

      大庄科矿冶遗址群反映了辽代接收、运用中原的生铁冶金技术的情况,是辽代向西传播生铁冶金技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同时体现了辽代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这个遗址群发现的重大意义在于,并非仅仅发掘了几座冶铁炉,而是发现了从采矿到冶炼的遗迹,并找到了冶铁工匠工作、生活、居住的地方,遗址类型比较系统、丰富。通过考古调查及勘探工作,发现矿山五处,冶炼遗址四处,居住及作坊遗址三处。

      该矿冶遗址群是目前国内发现的辽代矿冶遗存中保存炼铁炉最多,且炉体保存相对完好的冶铁场所,其基本形貌清晰可见。炉内结构完好,鼓风口清晰可见。发掘所揭示的炉型结构为正确认识中国古代冶铁高炉的炉型结构演变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生铁是中华民族伟大发明之一。中国在西周晚期开始进入铁器时代之初就能够冶炼和使用生铁,并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形成了以生铁冶炼为基础的一整套钢铁冶金技术体系。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原先进的冶铁技术不断向周边地区传播,成为华夏各民族进步的强大物质基础。据相关史料记载,辽代立国之初就大兴炉冶,从中原掠夺工匠引进技术,其中冶铁业更是重中之重。

      大庄科矿冶遗址群位于辽南京附近,历史上是宋辽之间的战场前沿地带。大庄科矿冶遗址群既可能是生产兵器等军用产品,也可能是冶铁技术自中原地区向边远地区传播的证据之一。而辽灭国以后建立的西辽国,是中国古代生铁技术向西方传播的重要力量之一。所以关于大庄科矿冶遗址群的综合研究将深化冶铁技术交流与传播的研究。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