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11月1日,迄今国内发现题记文字最多的汉代画像石—文通祠堂题记画像石,入藏邹城博物馆。这也意味着这块千年瑰宝从此将与世人见面,在新的空间里向观众展现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文通祠堂题记画像石,始刻于东汉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2013年出土于邹城市峄山镇北龙河村,一经发现就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该石题记部分突破了东汉早中期题记的限制,多达41行,每行12-18字,共606字(目前已考释...
汉画像石艺术以深沉博大、粗犷古朴的独特风格显现出它特有的艺术魅力,引起人们的兴趣,以致竞相传拓,饮誉海内外。 汉画是指汉代遗留下来的画像石、画像砖、墓室壁画,以及帛画、器物画等汉代的绘画作品。汉代是中华民族绘画的一些法则确立的时期,而汉画浓缩了这一切,汉画的淳朴、粗犷、天真的格调,长于写实而又富于浪漫的想象,天上的神仙、神兽与人间的动物、人物、植物和谐相处,勃郁着旺盛的生命力。汉画艺术是...
清朝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在山东省潍坊县出土了一块刻有君车出行图的画像。 整幅图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最左侧画有一驾带盖轺车,车内坐二人,坐在右边的御马者手持马髻,车盖前方书有:“君车”二字。马车后面跟有一骑马者,其身后题有:“铃下”二字,其身后还有一位骑马者,其身后题有“门下小吏”四个字。下层最左侧画有树枝状图案,紧跟其后的是一位骑马者,他身后题有“门下书佐”四字;他的右边画有另两位骑马者...
丢勒﹝1471 —— 1528﹞是北欧艺术的宗师,也是第一位到意大利学画的德国画家。他的作品中以版画最具影响力,尤其是木刻版画和铜板画最为出色。 丢勒是日耳曼一位金属工匠之儿子,他在十三岁时就能够画出精密的自画像,而成为西方绘画史上最早以写实方式记录自己容貌的画家。 十五世纪前后,欧洲艺术的中心还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巨大成就使丢勒充满了憧憬与向往,因此他不 惜长途跋涉,三次翻越阿尔卑斯...
汉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其经济、文化、艺术都比较发达。汉代的图画是汉代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常常绘制在丝绸、陶器、漆器、墓壁等材质上,也有雕刻在石块上的。这种雕刻有画像的石头,就是考古学中所说的画像石(砖)。 画像石和画像砖的艺术是线条的艺术,能在坚硬质地上自如地表现出变化多端的线条性格,体现了独特的艺术美感。汉代画像石(砖)的内容包罗万象,几乎涉及汉代社会的各个领域,每幅汉画...
汉代画像砖是汉代三大画像之一,其画像内容异常丰富,包含了汉代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各个方面,是我们研究汉代历史文化的“大百科全书”。 汉代画像砖原本是一种嵌在墓壁上用于装饰墓室、炫耀墓主身份与地位的建筑装饰材料,造型上多为方形、长方形或条形。方形砖的尺寸一般在50×40厘米左右,制作较精,长方形砖尺寸一般在50×25厘米。由于在砖的表面或侧面采用模印、彩绘或雕刻等技法,将需要表现的图像呈现...
欧洲基督教属下的宗教组织耶稣会的传教士,将产生于欧洲的油画技艺传到中国,这已经是由实物和文献所证明了的。由于这些欧洲传教士进入了清朝的宫廷内供职,所以油画首先是在清代的宫廷绘画中出现。在供奉宫廷的数名欧洲传教士画家中,以意大利人郎世宁(GiuseppeCastiglioe,公元1688-1766年)的画艺上佳,影响较大,存世作品也最多,其中就包括了他的数幅油画作品。图为《孝和皇后像》。
《慧贤皇贵妃像》挂屏,纸本油画,纵53·5厘米、横40·4厘米。画底是裱成数层加厚的高丽纸。画幅背后原先贴有签条,现已失落,目前是根据与慧贤皇贵妃其他的画像对比之后确定其身份的,慧贤皇贵妃,生年不详,满族人,姓高佳氏,为大学士高斌之女,雍正年间选入弘历藩邸为侧福晋,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被册封为贵妃,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去世,追封为皇贵妃,谥号“慧贤”。此图画慧贤皇贵妃半身像,画得相当精...
87岁的四川省文化厅离休干部高文,中学时代追求进步与光明投身革命,在《晋南日报》担任编辑、记者,1949年,随贺龙部队南下解放成都。随军入川后,灿烂悠久的巴蜀文化激动着高文的情感,当时,城乡各地的古墓葬、古寺庙、古钱币、古字画、古建筑、古砖瓦等数不胜数却岌岌可危,极端缺乏保护和管理。高文勇担大任,毅然转行加入文博队伍,担负起文物的管理和整理工作。 几十年如一日,高文苦学精读,坚持边工作边...
汉文帝刘桓之母薄姬,原来是魏王豹之妻,算命人许负看面相,认为她会生天子,魏王豹于是想当然尔的起了背叛之心,刘邦遂击败魏豹,而薄姬的下场是纳入宫中的织室做工。后来戏剧性的得幸,一夜情生下刘桓,封为代王。刘邦崩,得宠的夫人、妃子都被醋劲大的吕太后幽禁、加害。而薄姬因从不得临幸眷顾,遂得跟随儿子刘桓到北方代地居住。 汉画像石《薄太后输织室》上,四分之三都在描会织室纺纱织帛的场景,右方有丝字。丝是两...
青州市博物馆收藏有冯氏画像册:纸本,册页,宫廷标准画像(见图)。画心高21厘米,宽18.5厘米。人物头戴红宝石顶珠的棕色暖帽,其上装有红色帽纬,柳眉,双目凝视,高鼻梁,大耳,口微张,慈祥可亲,面部多有皱纹,长髯花白稀疏,身穿蟒袍,肩部着棕色披领,颈佩大红朝珠。右上方题为“阁老爷□溥”,由画像中可知,为冯溥年迈时所画。 冯溥(1609—1691),青州益都人,字孔博,又字易斋。他是冯裕的六世孙...
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艺术家以刀代笔,在坚硬的石面上留下的石刻艺术珍品,它生动形象地记录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想和生活,蕴藏着丰富历史文化。 山东嘉祥县宋山出土的金马碧鸡分别列于东王公的左右(见图)。汉代黄老思想盛行,道教兴起,神祇不计其数,人们“敬神如神在”,在人与神之间几乎看不出区别。连皇帝也要寻找长生不老之计,求神的保佑。汉宣帝听说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便派人“持节而求之”。神虽然没有请到...
汉画像石,是汉代艺术家以石头为载体,镌刻于祠堂、石阙等建筑中的画作,是研究两汉时期文化、经济、丧葬习俗等方面重要的实物资料。近日,记者来到第一届萧县汉画像石学术研讨会现场,探访汉画像石所承载的汉代历史文化。 萧县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有着6000多年的文明史和3100多年的建城史,是汉文化、孝道文化的发祥地,同时也是汉画像石集中的出土地之一。 据萧县博物馆馆长周水利介绍,在萧县当地出...
南阳汉画馆珍藏3000多块画像石,而反映佛教譬喻经故事的“佛佑金环”画像石少见。图1所示的这块画像石就是其中一件。此石由南阳理工大学副教授、汉画收藏家袁祖雨收藏,长150厘米,宽34厘米,厚30厘米;左为双环相套,中有妇人骑鹿、射箭,右为奔跑之虎。画面刻佛故事,双环相套,意为失而复得之金指环;无角、短尾之母鹿,为佛之常用形象;妇人骑鹿,意为已得佛法;射虎之势,即施法之举;飞速奔跑之虎,意为业障,在...
汉画像是我国汉代文化艺术的重要遗产,动物形象的表现反映了人们的鬼神观念、宗教信仰、权贵象征和精神寄托等,欣赏汉画像可以从另一面理解汉代社会文化和艺术思想。 虎在汉画像题材中极为广泛,其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其表达意义蕴含众多。今就一方汉代双虎画像砖(图为拓片)略作介绍,就教于同仁。 此画像砖出土于陕西咸阳,左右长80厘米,上下宽34厘米,压模砖制形式,格局分布规整,模棱线条分明,印口清晰完...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