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两方唐代梨园弟子墓志日前现身洛阳师范学院,专家初步推测墓主人为唐代粟特乐人曹乾琳夫妇。这是洛阳首次发现唐代梨园弟子墓志,为古代丝路文化交流研究再添宝贵资料。 正在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文物陈列馆展出的这两方墓志,出土于洛阳市龙门园区张沟社区。其中,曹乾琳墓志长宽各47厘米,盖文篆书“大唐故曹府君墓志铭”,墓志文字为楷书,字迹清晰可见。其妻刘那罗延墓志长宽各37厘米,盖文楷书“大...
曹乾琳墓志 (资料图片) 近年,洛阳地区陆续出土了不少粟特人的墓志,但是关于粟特乐人的墓志,一直没有发现。近日,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文物陈列馆展出的粟特乐人曹乾琳及其妻刘那罗延的墓志,受到专家学者关注。相关专家表示,此两方墓志填补了我市唐代粟特乐人墓志的空白,为古代丝路文化交流研究再添宝贵资料。 1 初步推测墓主人为粟特乐人 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教授毛阳光...
王钟麒墓志拓片(图片由庄志军提供) 王钟麒是清末扬州的文化名流,也是近代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早期重要成员和优秀作家、文艺理论家。4月4日,本报曾报道了市民简大爷在为其二姑爷爷王钟麒的墓该如何保护而犯愁,因涉及修路需要搬迁。经多方商议,10月2日,王钟麒的墓已经搬至城北墓园,王钟麒的后人也将墓志捐赠给扬州博物馆保护与研究,而棺材前端的字见证了王钟麒曾为“中华民国前总统府秘书”。 ...
9月6日,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北大常务副校长吴志攀代表北京大学,接受了洛阳九朝刻石文字博物馆捐赠的154种古代墓志拓片,并向洛阳九朝刻石文字博物馆创办人齐运通颁发了捐赠证书;与此同时捐赠品中的80件隋唐墓志精品拓片在北大图书馆内展厅对外展出。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工程院院士傅熹年先生和吴志攀先生对齐运通的捐赠义举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说,齐运通作为刘久庵的入门弟子,艺术上的学识及古代墓志...
志石拓片(局部)。孔茜摄 2013年12月,我市考古人员在城北乡三星村西庄组境内发掘了一座小型砖室墓。昨天,这座砖室墓的考古研究报告发表,经过考古挖掘、研究,可判断墓主为五代十国时期杨吴国李娀,其夫君为杨吴国重臣陶雅第四子陶敬宣。通过对李娀墓志及其夫君现存墓志铭的研究,对唐末五代尤其是杨吴、南唐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考古 城北乡发掘五代十国李娀砖室墓 在城北乡发掘的...
【摘要】2012年7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发掘唐武攸宜夫人李氏墓志一方。本文主要根据志文内容与文献相关记载进行考释,认为李氏家世较为显赫,祖父为霍王李元轨,高祖第十四子,丈夫为武则天的侄子息国公武攸宜;私第河南龙门里,大致是今龙门的地理范围,葬地龙门之北原,即今洛阳市洛龙区杜村与花园一带。 【关键词】唐代 武攸宜夫人李氏 家世 地望 来源:《洛阳考...
7月9日,河北省平泉县文物工作者在一座早期被盗的辽墓中,出土《萧绍宗墓志铭》和《耶律燕哥墓志铭》各一盒。专家称,这两盒墓志铭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可校订《辽史》,补《辽史》之不足。 平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馆员郭宝存介绍说,2012年9月,位于平泉县北五十家子镇八王沟西山坡上一座早期被盗的辽墓被雨水冲刷盗洞处出现塌陷,导致墓室暴露,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经请示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对该墓葬进行抢救性...
近日,南乐县文物管理所在谷金楼乡梁方村征集到一墓志。 该墓志为武母楊太夫人墓志銘,呈方形,高65厘米、宽68厘米、厚12厘米。志主生于咸豐八年,卒于民國十八年,主要内容:河北省南乐县东关杨姓女子为陆军中将四等文虎动章武铭之母,上事舅姑下事姑叔相夫教子每事敬戒,勤俭持家照顾邻里严管幼儿等事迹。整个碑身保存尚算完好,字迹稍有磨损。该墓志对研究地方经济、地域划分、生活水平和民间信仰具有重要意义...
日前,由西安碑林博物馆和西岳庙文物管理处联合举办的“北魏弘农杨氏墓志拓片珍品展”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开展,展览通过拓片陈列、历史讲述和杨氏世系表等方法呈现杨氏家族的发展演化历程。 近几十年来在陕西华阴杨氏祖茔先后出土100多方北魏杨氏墓志,部分志主身份和地位十分显赫。杨氏一脉出自西岳华山脚下自古就有“天下杨氏出华阴”之说,在从北魏孝文帝到孝庄帝短短20年里就出了7位郡太守和32位州刺史,其中...
清明节到来,市民简大爷却在为其二姑爷爷王钟麒的墓该如何保护而犯愁,因涉及修路需要搬迁,简大爷请本报牵线搭桥,邀请文物部门为保护王钟麒的墓葬出谋划策。据悉,王钟麒是清末扬州的文化名流,是近代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早期重要成员和优秀作家、文艺理论家。 王钟麒墓需搬迁 后人求助本报筹划如何保护 今年70岁的简嘉耐介绍,王钟麒是他的二姑爷爷。听闻王钟麒墓因涉及修路需要搬迁,特意到城北槐南村赵家庄,发现墓...
中国人讲究立德、立言、立行,有点地位的人,对墓志铭特别看重,故润格也特别高。 读小莽苍苍斋藏清代学者书札,发现其中袁枚致汪大榀的几通手札,都谈到为汪大榀父亲写墓志铭之事,颇觉有意思。感到袁枚写墓志铭,果然名不虚传,有自己的性格特征。 一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拿了人家的重酬,自然要拿出令主顾满意,也令自己满意的文字来。因而,他并不急躁,一次次让汪大榀提供、补充材料:“尊公在日,极爱仆之四六,拟撰...
3月6日,在正定新区丁家庄村东,施工人员在修建地下管廊时,意外发现两座坟墓,并挖出两块石制墓志。据记载,此地可能为明代五代将军墓群,而挖出的两块墓志记录着最后两代将军的事迹。此处是否还有其他三代将军墓?省市县三级文物部门已介入此事,施工单位目前已暂时停工,文物部门昨日已开始进行探墓等工作。丁家庄或将发现明五代将军墓群,这对于正定县历史研究有很大价值,甚至对于研究大明王朝也有一定价值。 现场 丁...
观海卫镇宓家埭小学的门口,有一座石桥。最近,它成了观海卫人朋友圈里的网红。 为什么?因为这座桥上,有块特殊的基石——有人无意中发现,这是块道光年间的墓志。 墓志的内容本身并没有太特别之处,但写墓志的人,有点牛——沈琛其,宁波帮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光绪版《慈溪县志》有他的列传。 值得一提的是,他曾独自拿出上万两银子,疏通三北主要港口古窑浦。 石桥基石中发现的墓志 撰写者是当地著名乡贤 这块...
早春二月,益阳地方民俗文化研究者鲁新民又有新的发现:发现了一块清咸丰年间的武官墓志铭,找到了一块“同治七年”的城墙砖,该砖为目前益阳公开资料中年代最早的。同时,他还将重新校勘后的一块黄自元碑帖拓片捐给了市博物馆。 今年1月19日,益阳市发布《关于征集黄自元书法作品公告》,计划整理出版《黄自元书法作品集》,以推介益阳文化名人,弘扬地方特色文化。鲁新民退休前系株洲市公安局警官,因工作关系,知道醴陵有...
这就是墓葬群中,两位宦官好友的双室合葬墓。 这两名太监是谁 发小 两人分别叫魏玉、阮英,结缘于成化十四年。当时,8岁的魏玉和6岁的阮英同时进入蜀王府。 相约 正德十年,年过五旬的两人相约要“同堂共穴,兄弟永愿”,并共同选定成都东郊金象寺作为死后安葬之地。 罕见 考古人员称,像这样将两人合葬在一起的前因后果刻在墓志铭里,并保存至今的,却不多。 22日,在成都市锦江区金象寺四组地铁7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