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在书法上,南朝禁碑,多以书简法帖传世;北朝尊佛,造像刻石到处可见。当时北朝著名书家有崔浩、王远、郑道昭、江式等。这一时期的书法家崇尚意韵,强调气韵生动,注重表现个人的情感和才气。传北魏王愔品评书法,举有“古文篆”、“飞白书”等36种书体和韦诞至桓玄69位书家。刻于北魏节闵帝普泰元年(531)的《张玄墓志》,出土地无考,原石...
《韩夫人墓志铭》册,明,吴宽书,纸本,楷书,纵27.1cm,横28.9cm. 署款:“嘉议大夫、吏部右侍郎、前史官里人吴宽撰。”款下印“原博”,引首印“延陵”、“古太史氏”。 鉴藏印有“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御书房鉴藏宝”。 此墓志铭为吴宽为韩夫人金氏所撰并书,从韩夫人去世时间推断,此时吴宽应在60余岁。 吴宽的书法源于颜真卿、苏轼,虽得其天真润...
在考古发掘中,墓志的发现,是考证墓主人身份的重要物证。昨天,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了对一合明代墓志的研究成果,墓主人严世茂为明代扬州有一定名望的地主乡绅,他真诚守信赢得众人点赞,撰写墓志的赵鹤等人均为明代扬州本地有名望的文官。严氏墓志的发现,不仅为研究扬州地区明代社会状况提供了难得的文字资料,也填补了史料空白。 考古发现明代墓志 严氏先祖从浙江迁居扬州 去年,邗江区杨庙...
河北省临西县历史文化研究人员日前在该县摇鞍镇乡一农户家中,发现了一方完整的武周时期墓志铭。该墓志铭立于“万岁登封元年二月十八日”(公元696年),距今已有1321年的历史。 该墓志铭及墓盖为正方形,长宽均为48公分,厚度13.5公分,青石材质,字体为篆书。墓志铭盖刻有“马君墓志”四字,四侧刻有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精美图像,铭文为骈文体,共计235个字。 据介绍,墓志铭文记载了墓主人马...
明代鲁庄王墓志现存滕州市博物馆。墓志碑纵85厘米,横84厘米,厚14厘米,青石质,四周为浅阴线雕刻龙纹六条,上下边框分别刻有二龙戏珠,左右两侧各一龙昂首向上。墓志盖阴刻篆体“鲁庄王圹志”五个大字(图1);另一志铭32行,计859字(图2)。碑文字体端庄娟秀、古朴典雅。墓志载有史事众多,极具研究价值,故为录文,并略加考释。 铭文为:王讳阳铸,乃鲁惠王之子,母惠王妃赵氏,正统十三年二月初六日生,...
青州博物馆收藏了一方“故朱府君墓志铭”(见图),青石质,圭首形,高115厘米,宽55厘米,厚10厘米。圭首上篆刻阴文“故朱府君墓志铭”七个字,志文正书,共20行,满行35字;是1974年秋从云峡河回族自治乡井亭村西南修黑虎山水库主干渠时出土。 从志文可知:朱神达,字玄度,乐陵人。后赵司空公朱表是其六世祖,祖父朱绍,曾任过齐郡太守,司农卿,父亲朱绪,曾做过中散大夫,乐安太守。朱神达本人,由于学...
墓志碑上的文字清晰可辨 热心市民王先生致电扬子晚报,上周六他和家人去南京江宁将军山郊游时,在山脚下一处土场内发现一块规整的方石板,阴刻着密密麻麻的大段文字。经过辨认,这是一块墓志碑,墓主为明代一位姓金的南京刑部右侍郎,而为金侍郎制作墓志的更是史书中有明确记载的人物。 A 挖掘机旁发现完整墓志碑 昨天上午,扬子晚报记者跟随王先生来到发现墓志的地点,这是一片位于佛城西路以北、将军山东...
《谏议大夫山徽墓志》(局部) 近墨品碑 全称《魏故谏议大夫建城侯山君之墓铭》,北魏永安二年(529年)十一月刻,出土时间不详。墓志为方形,志高49厘米,宽46厘米,正书24行,满行24字,共549字,界格不清,字迹尚好,摹拓精良。此志书法清雅秀丽,精练简洁,用笔方圆交替,多数以中侧锋行笔,快捷、短促、硬朗,转折果断,结体奇特可爱,造势奇妙,稳中有险。 评点 秦建中 广州市海...
2017年3月8日,城关镇东街村李氏族人经调查走访,在东安大道中段东侧一处果园内挖出一合明代墓志,经文物部门对志文仔细辨认,确认该墓志为东街李氏九世李煇墓志,李煇乃吏部尚书李戴之孙。志石雕刻精制,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志盖题篆书“明故承德郎户部山东清吏司主事思玄李公元配敕赠安人杨氏合葬志铭”6行30字。志石楷书墓志铭,竖行35行,满行40字,全文计1154字,首行题“承德郎户部山东清吏司主事思玄李公...
2月16日,记者从山西省晋城博物馆证实,此前在晋城市发现的17方泽州漏泽园墓志均为宋代文物,该墓志的发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漏泽园是宋代官方创办的安葬贫困无依或无主死者的社会救助机构,《宋史》载:“(崇宁)三年,又置漏泽园”。晋城新发现的17方宋代泽州漏泽园墓志均位于晋城市区南部白水河两岸,这在当地尚属首例,墓志中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
日前,岐山县京当镇驸马庄村的六位村民,将他们在崖面上取土时发现的一块唐代墓志铭,捐献给了岐山县博物馆,前来捐碑的村民代表巨九科说:“捐给国家,放心!” 两年前,巨九科因工伤致残,至今腿部还打有钢板,走路不太便利。 11月 1日,受大家委托,他用一辆三轮助力车驮着几百斤重的石碑,骑行十几公里赶到县博物馆捐碑。据他介绍,碑是他和郜效芳、贺恩绪等六位村民在驸马庄村贺家组的崖面上取土时发现的,同时还...
近日,西安碑林博物馆完成了墓志廊维修保护工程。该工程是2016年度《西安碑林—(西安府文庙)古建筑群维修保护工程》中计划维修项目。 该馆墓志廊位于第二、三、四、五、六展室间,为各展室间的连系廊,主要陈列、保护南、北朝时期的墓志等石刻文物。主要建筑形式为双檩卷棚顶及单檐单坡屋面。墓志廊建于上世纪初,受当时历史、经济等方面因素制约,其建筑材料及形式与该馆古建风格极不协调,加之年久失修,屋面渗...
近日,临淄热心市民曹元忠先生将珍藏多年的清代墓志铭碑无偿捐赠给齐文化博物院,用以支持博物馆新馆建设。 据了解,11月1日下午,齐文化博物院工作人员接到曹元忠先生的来电,要向我院捐赠文物,此物收藏在老家曹家庄,由父母亲保管。 博物院方面接到闻讯后立即派文物研究等相关专家赶至曹元忠先生家中,在院子里细细查看,认定是墓志,年代为清代,材质为青石,尺寸一块长53厘米、宽42厘米,厚约1...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