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近日,黔东南州岑巩县文物普查部门在该县天马镇云门洞洞口发现了分布面积达两万多平方米的古代炼硝遗址。据有关专家初步查证,除六盘水大硝洞炼硝遗址外,这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单洞炼硝规模最大的炼硝遗址,国内罕见。 该遗址地处岑巩县大有乡和平寨背后山上悬崖绝壁下,山势险峻,进出不易。洞口高约30米、宽50米,原筑土墙封堵。洞内前厅比洞口更为高而宽敞,在2万多平方米的大厅内布满了数十座用黄泥垒成的炼硝堆,场景...
从12月1日起,何应钦故居陈列馆和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正式对外免费开放。12月3日,“两馆”免费开放启动仪式在何应钦故居陈列馆举行。 省文物局副局长张安琪,市政协主席吕正毅,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邓启鹏,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邹锡顺,市政协副主席龚正久、谢春出席启动仪式。州文物局、市文体广电局等部门的负责人参加启动仪式。 何应钦故居陈列馆、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是兴义市的一大人...
在贵阳市甘荫塘,住着一位从事烙画艺术创作与研究达30余年的高级工艺师陈国梁。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陈国梁精心制作了一幅《福娃纳福》的烙画送给北京奥运会组委会,这幅画如今被奥组委收藏。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陈国梁将多幅心爱之作义卖,所得善款全部捐给了灾区。但由于缺乏资金投入,陈师傅的工艺创作之路遇到了困难。 高级工艺师拿到发明专利 陈国梁先生家三四十平方米大小的客厅,摆满各种烙画作品,犹如一间...
在11月29日结束的“边疆民族考古与民族考古学论坛·2009”上获悉,我省是中国边疆民族考古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开展民族考古工作的历史源远流长,成果斐然。 论坛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中山大学、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举办。贵州、海南、河南、深圳等地和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等机构的50多位专家学者,就各地的民族考古研究成果进行了展示和交流,对...
一项考古发现证明,贵州水族系秦时自岭南迁来,与百越族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日前召开的“边疆民族考古与民族考古学论坛”上,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宋先世发表的研究成果称,根据相关资料,水族族源最早可上溯至商周之际,在殷商亡国后由中原的睢水流域一带向南转移,脱离中原文化而逐渐融入南方百越族群。 水族是我国西南古老民族,全国共有水族36万人,大部分分布在贵州省境内,其中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
一项考古发现证明,贵州水族系秦时自岭南迁来,与百越族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日前召开的“边疆民族考古与民族考古学论坛”上,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宋先世发表的研究成果称,根据相关资料,水族族源最早可上溯至商周之际,在殷商亡国后由中原的睢水流域一带向南转移,脱离中原文化而逐渐融入南方百越族群。 水族是我国西南古老民族,全国共有水族36万人,大部分分布在贵州省境内,其中黔...
2009年11月17日至20日,贵州省文物行政执法培训班在风景秀丽的花溪河畔举行。来自全省各市(州、地)的文化局分管文物工作的副局长、文物局局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县(市)文化局分管文物的副局长、文物局长;以及全省文物行政执法工作的骨干80多人参加了培训。国家文物局督察司司长叶春亲临会场并作了题为《文物行政执法宏观分析》的报告。贵州省文化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王红光,省法制办副主任舒葳韧出席...
经过8年的努力,近日,贵州省侗族大歌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委认为,侗族大歌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申遗的成功,无疑给濒临失传的侗族大歌注入新的希望,有利于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 侗族大歌,侗语称“嘎老”或“嘎玛”,意思是声音宏大的歌,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主要特点是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1986年...
经过8年的努力,近日,贵州省侗族大歌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委认为,侗族大歌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申遗的成功,无疑给濒临失传的侗族大歌注入新的希望,有利于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 侗族大歌,侗语称“嘎老”或“嘎玛”,意思是声音宏大的歌,模拟...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
新华网贵阳11月10日电(记者王橙澄)记者从贵州省10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贵州省侗族大歌近日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委认为,侗族大歌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 近些年来,侗族大歌在中国上央视春节晚会,在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匈牙利、新加坡、挪威等多国巡演,以其无伴奏多声部的演唱形...
10月31日起,以贵州地域文化、民族风情为主,展示西部原生态魅力的“中国贵阳南明‘大山之风’美术书法作品展”将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展。在这里,您将欣赏到原汁原味的贵州原生态民族风情。 本次书画展为期4天,贵州著名书画艺术家用笔墨描绘出了贵州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及汉、苗、布依族等民族群众在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共同收获,和谐发展的全新面貌。书画作...
贵州省博物馆自去年11月对公众免费开放以来,参观人数不断增加,至本月中上旬,参观人数屡屡破纪录,接待观众近5万人次,日平均1500人次。 28日,一位来自广东东莞的观众在留言簿上写道:“多彩贵州,给人心动的感觉,贵州宝贝太多,缺一个展示的平台,今天一览贵州博物馆的展览,发现贵州历史及民族文化多彩的韵味。” 长期以来,无法聚集人气始终困扰贵州博物馆。为了吸引游客,博物馆做...
7月2日,本报刊发《镇宁一山顶惊现“巨石阵”》一文后,镇宁自治县竹王文化研究会的相关人员于7月5日进行了实地考察,他们认为,山顶的巨石是天然生成的。但考察人员却在山腰发现了一些防御工事和建筑遗迹,也由此引出了一段夜郎王后裔们1700多年前的悲壮史话。 山中考察发现石墙城门 读到本报的报道后,7月5日,镇宁自治县竹王文化研究会负责人杨文金与相关人员前往发现“...
关注村落文化遗产 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政府、文化遗产项目核心组织申报者和老百姓不是三方对弈,而是形成三者水乳交融的格局,最终在促进文化健康发展的同时,文化遗产的拥有者老百姓得到最大的实惠。省文物局局长王洪光说。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但文红长年致力于文化地理、农村发展、区域发展规划、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研究。她与20余名研究生一起成立了文化遗产...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