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清 康熙 高2.7厘米、口径25.2厘米、足径16.2厘米 1960年周德蕴先生 捐赠 盘折沿,浅弧壁,平底,圈足。外壁红彩绘五只蝙蝠纹,寓有“洪福齐天”之意,内口沿红彩龟背锦地四开光,分别篆书有“万寿无疆”四字。盘内五彩绘一瑞鸟栖于花果枝干上,身体丰硕,羽毛鲜丽,动态十足,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为康熙官窑制品。 “万寿无疆”为古时祝愿皇帝长寿之意...
双喜图崔白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崔白(1004—1088),字子西,濠梁(今安徽凤阳)人。擅画花竹、禽鸟类。熙宁初年受宋神宗赏识,补入图画院学艺。他的花鸟画清淡野逸,一改宋初以来黄筌父子开创的富贵浓艳风格,推动了北宋花鸟画的转型。 《双喜图》,纵193.7厘米,横103.4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面中秋风呼啸,枯草伏地,空旷的原野一片萧索。一只褐色野兔立于土丘旁回头向上方张望,原...
唐 传河南省郑州市出土 直径36.2厘米 唐代铜镜的铸制手法有许多创新,出现了被称为“特种工艺镜”的金银平脱镜、螺钿镜、贴金贴银镜等。金银平脱镜是将金银饰片用胶漆贴在镜背,其上再髹漆数重,晾干后细加研磨,使金银片组成各种纹饰既与漆面平齐,又各自显露出来。中国的金银平脱技术生产较早,但用于铜镜则始于唐代。金银平脱镜纹饰以花鸟居多,因金银具有鲜明的色泽,整个铜镜的纹饰银光闪闪,金光熠...
战国 长61、宽4.4厘米 1960年周德蕴先生 捐赠 剑身表面复盖一层孔雀兰锈。剑首圆形,剑柄中空呈圆柱形,格极窄仅O.5厘米,两面刃,尖锋,中间两面隆起一道凸棱。铭文为鸟篆错金银,剑格一面六字,一面四字,剑首十二字,计二十二字。字体秀丽美观,稍加变化,鸟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艺术字。 此剑未见著录,铭文金光闪闪,应是一把珍贵的越王剑。 (马秀银)
战国 中期(前375 - 前276年) 1951年河南省辉县固围村二号墓出土 长7.6厘米、宽3.4厘米、厚0.4厘米 器呈白色,上有黑色沁斑,尾端稍有残缺。体扁平,两面透雕成凤鸟形状,身成“S”形。俯首,张口,尖喙较长,并向内勾卷。圆圈形目,头顶有冠,身体较长,胸前部伸出一爪,较锋利,呈抓握状。背部雕有翅羽纹,分成两叉,一长一短,均向上呈卷曲状。尾部下垂。器身阴刻云纹、曲线纹等...
西周 中期(约前10世纪) 1954年陕西省长安县普渡村出土 高7.2厘米、宽3.8厘米、厚0.4厘米 玉为绿色,器呈梯形。上宽下窄,两面雕刻纹饰,双线刻凤鸟纹,凤鸟呈站立状,头顶有高冠,尖勾喙,圆圈眼,器身饰勾云纹及翅羽纹,下面饰龙纹,下部有榫,可做插嵌之用。此凤鸟纹饰,雕刻华美,是周代凤鸟纹中的精细之作。 此器用勾彻法雕刻,即细阴线加“一面坡”的雕刻技法,纹饰雕刻精美,...
夏至春秋 西周末期-春秋初期 1957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 直径6.7厘米、边厚0.35厘米
9日,在参加了为期10天的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特展《寻真——北京大学考古教学与科研成果展》后,被誉为山西博物院“镇馆之宝”的晋侯鸟尊平安返回太原市,此次随晋侯鸟尊返回的还有其尾部象鼻本身残缺的残件。 晋侯鸟尊年代为西周中期偏早,出土于位于山西省曲沃县的晋侯墓地。自1992年春,北京大学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考古队对其进行了连续抢救性发掘,到2000年底,19座墓全部清理完毕。 ...
新石器 1958年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出土 高21.6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8.5厘米 壶细泥红陶,手工制成。蒜头形口,长颈,溜肩,腹有一折棱,下渐收,平底。主题纹饰为黑彩水鸟啄鱼纹,这条有细长身躯、呈弧形盘曲于陶壶肩部的鱼,头呈方形,圆睛,头两侧有暴鳃,头与背部均有斑点状花纹,腹部为U字形迭弧状花纹;背有两鳍,腹有一鳍,尾分三叉,可视为龙的原始形象之一。
这件明代万历景德镇窑花鸟虫纹青花罐,高14厘米,全品。直口短颈,丰肩鼓腹,腹下渐敛,平底,宽圈足。采用上下接胎,腹部有明显胎接痕。釉面开片,釉闪青白色;青花采用国产料,由于烧造火候不够,青花蓝中泛灰。明罐上部开窗绘有花卉图案,罐中描绘山石、兰草、花卉、鸣鸟、虫纹、风及太阳。整体用写意的手法描绘了风和日丽下一派和谐安详、鸟语花香的景色,给人一种平和宁静的自然气息。此器为明代万历景德镇窑烧造的典型民窑...
清 (1636-1911年) 头饰 长23.5厘米 步摇顶端龙头形,龙嘴下坠拱形鸟架,小鸟立于架中,口衔竹叶,其左右各一饮水罐;架下垂三串竹叶,每串三层;龙头、鸟架、小鸟、竹叶均点翠饰。步摇最早见于汉代,插髻为饰,走动时则摇晃,活泼喜人。
清 通长104.5厘米、下摆145厘米 裙暗花蝙蝠红色纱,布裙腰,前方马面,镶彩绣花鸟边饰及机织绦边,边内下方打籽绣螳螂、促织、杂花。左右各十二褶,补花刺绣蝙蝠灵芝作垂带状,下摆镶彩绣花鸟边饰及机织绦边。
清 全长131.7厘米、宽86.6厘米 壮族分布在中国广西等地,古代称僚、俚或俍等,至宋代已称僮,今改为壮。壮族以农业为生,信仰多神教。壮锦又称绒花被,较为厚实。历史记载说,广西壮人爱彩,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色绒,杂以织布为花鸟状,远观可工巧炫丽,近视则粗,壮人贵之。壮锦是用棉或麻的股纱作经线,以不加捻或者微捻两种彩纬织入起花,在织物的正面和背面形成对称的花纹,并将作地的组织完全覆盖...
战国 炊具 1952年河北省唐山市贾各庄出土 通高16厘米、通长22.9厘米 这件青铜匜流部呈鸟首形,上有眼、冠、耳,上喙可开合;匜身呈横椭圆形,圜底,下承三个细高的兽蹄足,后有鸟首“S”形鋬。流部鸟首饰鳞纹,并有一道凸箍,口缘下饰一周纹,腹部饰横鳞纹,匜内底饰鸟纹。 此青铜匜形制较特殊,与其形制相近的还见于河北灵寿西岔头和唐县北城子等地,地域特征鲜明。(撰文:闫志)
春秋 盛酒或盛水器 传1923年山西省浑源县季峪村出土 高32厘米 此器器盖及器颈各有两个带环铜耳,壶颈用赤铜嵌出两行鸟形花纹;壶的上腹亦用赤铜嵌饰两行兽形图案。与该器同时出土的还有鼎、敦、盘、簋、匜、牺尊及剑、戈、车马具等。春秋末年浑源属北方民族建立的代国,所出青铜容器制作工艺精巧;造型和花纹独具风格,铜器嵌赤铜为饰的亦见于燕、蔡等国。战国初期代国为赵所灭。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