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凤鸟纹爵,西周中期,通高22cm,最宽17.1cm. 此爵倾酒用的流甚宽大,与流相对的尾尖锐,口与流之间有伞形柱一对。器腹呈杯形,一侧有兽首鋬,器下有三刀形尖足。器身装饰鸟纹。 青铜器上的鸟形纹饰最早出现于殷墟时期,其没落期约在西周中期以后。最早出现于殷代铜器上的鸟纹是小鸟纹,常常以宽带状的形式饰于器物的颈部、肩部,作为辅助纹样。小鸟纹大致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鸟身竖立,另一种鸟身横置。...
我们的祖先远在史前就开始驯化家禽,变野生为家养,以改善生活食品需要,做出了突出贡献。关于鸟类的笼养源于何时未见研究资料和实物佐证。传说,自商周或秦汉时已驯养笼鸟,应该说是有可能说明其历史悠远。 唐宋时笼鸟的驯养已很普遍,上自宫廷内苑,下涉文人雅士,民众也喜爱笼鸟。宫廷中专集天下名鸟并有专人饲养,以供内廷人员观赏羽毛之丽色,听其鸣啭嘹亮之声。同时以人工驯养使鹩哥、鹦鹉、八哥等鸟可学人语。由于世...
春意融融,鸟语花香。桐乡市博物馆迎来了“翰墨花语——桐乡市博物馆馆藏花鸟画精品展”。 花鸟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北宋《宣和画谱•花鸟叙论》云:“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本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荣枯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花鸟画自中晚唐时期逐渐从人物画、山水画的衬景中脱离出来,成为中国画的三大画种。历代花鸟画家辈出,他们以花卉、翎毛、蔬果、草虫、畜兽、鳞介等动植物为主...
鸟纽铜盖鼎(春秋时期) 1971年出土于铜陵火车站基建工地。通高27.1匣米、口径13.9匣米,球腹蹄足,腹饰蟠虺纹和弦纹,并有对称两扉楼间隔,环形双耳,耳作双角兽面。鼎盖中央伫立一鸟,圆眼尖喙、双翅并拢。全器造型生动活泼、构思巧妙、一改中原庄严厚重的传统风格。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鸟纹铜尊(宋代) 铜陵市文物管理所1981年征集。该尊器体圆形,表面呈黑色,通高40.9厘米,口径20.8厘米,大口外侈,方唇圆滑,长颈,鼓腹,高圈足。肩部饰一周鸟纹,作飞翔状,并且左右各铸一环形首,环钮上为兽面纹。腹部饰满一层直线曲折石雷纹做为衬底,线条整齐、匀称。主题图案为一周凤纹和蝉纹,浅浮雕式。该尊从器形上看,类似安徽阜南县出土的龙虎尊。这件器物为仿造品,无论从造型和铸造工芝方面部难...
八十年代初出土于铜陵县顺安镇。残破,大口沿外撇。束颈有肩,腹两侧有一对称龙首耳,呈扁状环体,腹部圜收成平底,其下有短圈足外撇。近肩腹部有三圈突弦纹,腹部饰一周鸟纹,下部饰一周倒三角鸟纹。圈足底刻绳纹,通高l0厘米,口径27.5厘米。
此收藏品:高:20cm 底径:6.5cm 清—粉彩莲池翠鸟纹瓶—翠鸟纹为明清瓷器装饰之一。翠鸟头大体小,嘴强且直,羽毛有蓝,绿,赤。棕等色。明清之时的翠鸟常与莲池组合为完整的画面,故又称为荷塘翠鸟,或莲池翠鸟,明末清初时陶瓷作品较为流行。康熙之后,莲池翠鸟纹饰不太流行偶有绘制,水平也不高,时代特征并不明显。
编 号: 37347 摄影作者: 文件名:F21c0202.jpg 文件大小:14K 高 X 宽:283 X 174 说明:青铜卣,为我国古代时期人们使用的盛酒器。今所称之卣,其定名始自宋人,沿用至今。郑玄注《周礼》以为是“中尊”,即不大不小者,但从实物来看,卣有大有小。究竟何为卣,看法不一,往往是随从习惯。 卣与古代铜器中的壶是很相似的,但壶没有提梁,而卣大部...
商周之际,有一种约定俗成,被称为“觥”的盛酒器,一般作椭圆或长方形体,或仿动物形体。这种铜器有兽头形盖,器型似,前部有宽口流,后部常有鋬,器底置圈足、三足或多足,以圈足为多见。我国过去流散在海外的一大批商周青铜器中,包括有多件铜觥。 觥,在古代众多的酒器中,是一种造型特殊的盛酒器。古籍《释文》引《韩诗》云容五斗;《礼图》云容七斗,也有的说可容五升。就是说它的盛酒容量较大。觥又称作角黄。《说文...
商亚鸟出戟觚高26.5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8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觚喇叭口,腰和下部均有出戟装饰,圈足。器型高挑细长,中部明显收缩,具有商代后期铜觚的明显特征。觚身有许多精细的纹饰,从上至下分为四层:颈部饰以该时代流行的蕉叶纹;颈下端饰蛇纹,蛇头部宽大,眼睛突出,此种纹饰流行于商代中晚期和春秋战国时期;腰部及以下分饰两层兽面纹,显示出礼器所特有的高贵。底部有图形铭文,释为“亚鸟”...
我国社会名流赏花养鸟的闲情雅趣古已有之,据传从商周时代王室、贵族就有养鸟的爱好,到了宋朝宋徽宗不但雅好诗、棋、书、画,还对养鸟、闹鸟有浓厚兴趣,以致民间养鸟、闹鸟风气日盛,近年来多有宋代各窑口鸟食罐出土的消息。 笔者藏有一件明宣德青花缠枝纹盂式鸟食罐,罐高3.5厘米,腹宽5.2厘米,口沿宽3.3厘米,底宽3.5厘米;鸟食罐整体纹饰为缠枝花卉纹,胎质为典型糯米汁官窑胎,罐底为细瓷胎,有极薄护胎...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7日透露,考古人员对唐元陵的神道石刻及下宫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和清理,新出土鸵鸟等石刻27件,并发现两座大型建筑基址。 元陵位于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北部的檀山之阳,是唐朝第八位皇帝代宗李豫的陵墓。元陵依山为陵,陵园主体略呈长方形,下宫位于陵园南门门址西南。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田有前介绍,元陵神道及四门石刻的种类和配置与乾陵相同。石刻原地面保存不多,此次发掘新出...
古代以鸟为图腾的现象几乎遍及了整个世界。正因为鸟有着人类所不及的本领—飞翔,故此,鸟类的这种特征即被神秘化。先民们将鸟视为神灵动物,幻想藉鸟的神力来往于天地之间,并与神灵沟通。这些美好的愿望,我们从古代绮丽的神话传说中能得到证明。而那些神话传说,又常常以艺术品的形式再现,如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和红山文化象牙双凤纹饰版及玉鸟佩等。 本文即以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所藏玉鸟为主,辅以其他各地出土的玉鸟...
8块珍贵的距今1.25亿年-1.6亿年的恐龙和鸟化石辗转自欧洲回到故乡辽宁,并于13日正式落户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地质古生物学界多位院士、专家和有关部门人员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 这8块化石包括7块带羽毛恐龙化石和一块原始鸟类化石,均产自辽西的燕辽生物群和热河生物群,后因种种原因流失海外。 2017年1月,法国化石收藏家艾斯奎里先生委托比利时恐龙学家哥德弗洛伊教授向中方表示愿将他们...
景泰蓝,学名“掐丝珐琅”,是盛行于明朝景泰年间的一种金属与陶瓷相结合的器皿。因其颜色为蓝色,故得名“景泰蓝”。这件清代景泰蓝花鸟笔筒,紫铜胎质,圆柱形,筒高10.7厘米,直径6.1厘米;周围为靛蓝色,上有红、绿、棕、白、灰等颜色的花鸟图案,底和内壁为绿色珐琅,筒口和底足曾镀过银,但因年深日久,镀银已磨损褪色;外壁的花为含苞待放的和盛开的牡丹花,花芯、花苞为红色,花为粉红色,花叶为绿色,花枝为棕色,...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