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冯骥才考察估衣街 拆除前的老街 拆除前的老街旧照 【亲历】从大锤下抢回3600件文物 这是一个艰难的时代,这是一个幸运的时代,因为我们正在创造历史。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波澜壮阔、日新月异。每一个重大政策的出台,每一个重大经济事件的发生,都对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未来产生重大影响。本刊特推出“亲历”栏目,邀请一些重大决策的参与者、重大事件的见证者,通过他们的讲述,让我们重返当年...
全国政协邀请5位全国政协委员就文化、教育、就业社保、医卫、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文化报和中国文化传媒网记者:请问冯委员,您长期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和古村落的保护,我想请问,大量散落民间的民族文化遗产现状怎么样,应该如何保护?谢谢。 冯骥才:传统村落最大的问题,就像钱钟书先生说的围城一样,外部的人恨不得打进去在里面开发,里面的人受不了,条件太差了,想出来,造成“空巢化”...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指出,传统文化有助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来自于我们数千年文化的积淀 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面有很多东西实际是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支撑,我们核心价值观的很多概念比如说诚信、和谐、友善、爱国等这些词汇,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都有...
【冯骥才】:如果从正面讲它的成绩,最近十多年来,我们的成绩有几个方面:一是人大公布了非遗法,二是有了法律保护,三是国家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对于自己的文化家底基本清楚了。因为我参加了这个工作。从2006年建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到现在已经审了3批,国家一级的名录有1219项,省一级的名录有8500项。世界都没有这么灿烂、多样的文化遗产,韩国才100多项。我们不是跟他们比数量多少,我们...
场内声音 “我对(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忧大于喜。”在昨日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记者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吐槽中国的非遗保护。 《非遗法》 “公布3年,就是一纸空文” 冯骥才谈到,“《非遗法》公布起码3年了,谁见过媒体公布一例执行非遗法的案例?没有,没有人执行。这么多文化处于濒危状态,却没有执行的案例。坦率说,就是一纸空文。” 对比日本...
●场内声音 “我对(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忧大于喜。”在昨日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记者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吐槽中国的非遗保护。 《非遗法》 “公布3年,就是一纸空文” 冯骥才谈到,“《非遗法》公布起码3年了,谁见过媒体公布一例执行非遗法的案例?没有,没有人执行。这么多文化处于濒危状态,却没有执行的案例。坦率说,就是一纸空文。” 对比日本、韩国对每...
3月9日10时30分,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举行第三场记者会,邀请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气象局原局长秦大河,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提案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中央专职副主席徐辉,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玉村就文化、教育、就业社保、医卫、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
3月5日下午,著名作家、全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向光明网透露了对城镇化建设过程的几点担忧。在认同城镇化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同时,他强调古村落和少数民族村落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需要得到保护,推进城镇化建设决不能以瓦解农村文明、牺牲文化遗产为代价。 城镇化不能简单幼稚 村落搬迁意味文化遗产消失 冯骥才近年一直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他眼中,城镇化是符合世界潮流的正确...
刚刚过去的春节,有点儿特殊,因为除夕当天不放假。这个安排,遭到了很多人的吐槽,“除夕对我们的意义,比初一更大,它是春节的高潮,这一天和西方的圣诞节前夜一样。” 在今年的两会上,“除夕不放假”这个话题引发代表委员的热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建议,应该恢复除夕放假。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负责人蔡继明教授接受现代快报采访时表示,不但要恢复,还要再加两...
“中国搞民间文学的专家从民间收集来、整理好,并通过汉王输入数据库的口头文学,现在有8亿8千7百万字,按每30万字出一册的话,我估计要出3000册,我想把这套书列入计划。”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举行的“冯骥才新书发布会”上,冯骥才如是说。同他宏大的构想相呼应的是他丰富的新作,此次他一共带来8本新书。 我的一天相当于两天 这8本书分别是《文化诘问》、《春天最初是闻到的》、《离我太远了》、《一百个人的十年...
“中国唐卡文化档案”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被立为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为该项目责任单位,国务院参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任首席专家。在《中国唐卡文化档案田野普查工作手册》出版之际,记者就相关问题对冯骥才进行了采访。 立档:为唐卡文化留下历史 “唐卡”是藏传佛教的传统绘画艺术形式,发端于吐蕃时期,广泛流布于我国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
冯骥才,男,浙江宁波人,祖籍浙江慈溪,1942年出生于天津,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曾经担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当代作家和画家。参演电影由他的作品《炮打双灯》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夏威夷电影节”和“西班牙电影节”奖,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等十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四十种。一九四二年生于天津。“文革”期间他饱受磨难,做过工人...
“挑山”寓意民族精神 冯骥才的一篇《挑山工》入选小学语文课本至今已整整30年,而挑山工的身影也一直萦绕在冯骥才的脑海中,成为他念念不忘的情怀。在得知挑山工这项职业即将消失之后,冯骥才前天赶到泰安探访最后一代挑山工,为他们做口述史,昨天他又登上泰山,实地了解挑山工的生活。渤海早报记者一路随行。 重返故地访挑山工 冯骥才告诉渤海早报记者,近年来,冯骥才多次听山东的朋友说,...
“传统是否就是历史?是否就是过去时?” 今天,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举办的“当代社会中的传统生活”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追问。他认为,物质文化是过去时的,非物质文化既是过去时,又是现在时,还是将来时,最重要的是现在时,是存在的生活,是有生命的遗产。 冯骥才说,传统文化是生活中的文化或文化中的生活,与老...
近年来,在中国文坛享有盛誉的冯骥才,更多的不是以作家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他常年四处奔波,为抢救文化遗产进行实地田野调查;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常常焦灼地对种种破坏文化遗产的现象发出尖锐批评。 这其间,他最为关注的是中国古村落、古民居的消失。在日前接受的专访中,他提出:我们发展的速度太快了,对精神文化没有顾及到,这个是历史的遗憾。我们不能再有损失,要把文化遗产留给后人。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