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日前,“全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河北省沙河市召开。众多专家学者与基层普查者、村落负责人面对面交流,共商抢救保护传统村落大计。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我们需要听一听基层在立档调查中遇到的困难,直面问题、困难和尴尬。” 给古村落“上户口” 在冯骥才看来,传统村落的保护刻不容缓。他提供了一组数据:2000年至2010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10年间减少...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3日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说,自2014年6月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启动以来,目前已完成200多个村落的立档调查。预计今年年底前,中国传统村落档案的第一卷将推出。 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组织实施。 冯骥才介绍说,在200多个已完成立档调查的村落中,多数来自于目前已评选出的三批...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日前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选出第一届领导机构,特聘冯骥才为名誉会长,刘魁立、田青、崔锦等12位知名非遗专家为顾问。 天津市非遗保护协会自去年开始筹备,由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天津音乐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天津市曲艺团、天津中新药业达仁堂制药厂、天津老美华鞋店有限责任公司6家单位发起成立,是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首批会员有近600人。冯骥才表示:“文化是...
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 资料图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智慧城市,要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文化。今年两会期间,保护传统村落,寻回失落了的“乡愁”,成为委员们关心的热点话题。 “2000年全国有360万个古村落,2010年是270万个,10年就消失了90万个,现在的自然村只有200万个左右。”一组数据说完,忧心忡忡的冯骥才委员不由自主地蹙起了眉头。“古村落孕育了中华传统文化,也承载着我们的乡愁。然而随着...
3月4日,北京会议中心,政协小组讨论会上,冯骥才发言。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表示,腐败对文艺领域的伤害很大,文艺作品被用来当做腐败的工具,价值被扭曲,更重要的是文艺领域很难出现顶尖的艺术家。 他认为,权力一介入,文艺作品就能被当做工具输送利益,换取经济目的。应该让权力与艺术彻底分开。 怪现象 有些画家的画贵过齐白石 新京报:为什么文艺界反腐这么受关注? ...
3月6日文艺界联组会议上,俞正声主席谈到要鼓励艺术家创作。我认为,俞主席谈的是当前文艺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作家、艺术家最大的任务,就是拿出好东西、创作出精品。没有精品,很难达到繁荣。俞主席提出,作家、艺术家应该放开手来创作,这是一种很大的鼓舞。 眼下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网络传播手段也是日新月异。身处这个时代,文艺领域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艺术创作投入精力不够,存在着浮躁情绪。在一个浮躁的环境中,很...
“2000年全国有360万个古村落,2010年是270万个,十年就消失了90万个,现在的自然村只有200万个左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对古村落的消失忧心忡忡,“就在我们开会的时候,1天100个村落就没有了”。他说,古村落的保护权不在农民手里,而在官员、学者、开发商手里,“变成了官员的政绩、学者的科研成果,开发商的资源”。他呼吁加强文化遗产和古村落保护,将文保执法列入官员考核并建立问...
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今年的提案主题与依法治国相关:保护文化遗产和古村落,首先要懂法、知法,莫让法律条文变成一纸空文。 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状况相比过去得到较大改善。但同时也要看到,在一些城市开发建设中,城市历史遗存和传统村落受到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生,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亡。“究其原因,是由于相关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4日说,应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执行实效列入地方政府主要领导的年度考核,并建立对政府部门违反这两部法的问责机制。 冯骥才说,近年来,尽管国家加强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但许多城市历史遗存和传统村落依然遭到破坏或未得到有力保护,大量珍贵非遗面临消亡。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国部分地方官员不了解我国相关的法律。 “很多政...
“春节做调研,陕北一个村里台上演晋剧,但有人请戏没人看戏。”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田青对目前传统艺术面临的窘境表示无奈。 田青分析产生隔阂的原因:“很多年轻人受到的教育都是现代学院式的教育,和中国的传统艺术有一些隔阂。尤其是农村里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到城市来了,而地方戏、传统音乐,包括很多民俗的东西,都是农业社会产生的,属于农业文明。” 田青说,对此,有人主张要迎合年轻人,比如在创作中融...
73岁作家冯骥才今年继续坚持文化提案 昨天,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的委员陆续前往北京会议中心驻地报到,文艺界委员成为媒体记者们争相围堵的对象。冯骥才、梅葆玖、姜昆、莫言……一张张文艺界熟悉的面孔出现在记者们面前,他们虽然都已年过花甲,但依旧精神矍铄,个个有备而来。急着报到的他们步履匆匆,面对记者们的追问,有的微笑不语,有的侃侃而谈。 2日下午4点多,政协委员姜昆来到北京会议中心报到,姜昆表...
熟悉冯骥才的人都喜欢称他为“大冯”。一是他个子高,一米九二的身高,作家群中数第一;一是他做的事儿令人尊敬,这个曾经在文坛炙手可热的作家在最近十余年间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俨然成了非遗保护的代言。 正值2015两会开幕,冯骥才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今年提案还是以文化为主,既有国家层面上的文化战略,同时也有一些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提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应该...
在北京老年宜居文化协会、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与北京现代音乐学院联合举办的“金色重阳中国梦———大型文化笔会”上,我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冯骥才。尽管他握住我的大手十分“给力”,但他那发白的鬓角和略显疲惫的话音,已经使我感到了这位年近七旬的全国政协常委、人称中国民族文化的“保护神”,的确在“百忙之中”。 在与冯骥才交谈中,他想的、说的无不是文化传承。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相约到北京朝阳区高碑店民...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肖翊|摄 冯骥才考察估衣街 拆除前的老街 拆除前的老街旧照 冯骥才回忆拯救天津老街: 【亲历】从大锤下抢回3600件文物 这是一个艰难的时代,这是一个幸运的时代,因为我们正在创造历史。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波澜壮阔、日新月异。每一个重大政策的出台,每一个重大经济事件的发生,都对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未来产生重大影响。本刊特推出“亲历”栏目,邀请一些重...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