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新加坡《星期日时报》2月19日文章,原题:中国改变策略追讨文物 今年较早时,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举行的一个仪式上,一件2.2亿年前的鱼骨化石被交还给中国,同时被归还的还有从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被非法出口的其他文物。 归还这些文物依据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中国和加拿大均是缔约方。这是近年来中国政府为收回遭盗抢和走私的历史文物而...
2016年12月28日,“同工异境”——2016学院工笔六人展在中国人民大学美术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共展出袁玲玲、王海滨、张猛、杨斌、丁磊、王水清六位著名工笔人物画家的精品力作近六十幅。本次展览旨在探讨工笔绘画在当代文化视域下,对于人物绘画生生之力的生命延展和美学观照。“同工异境”——六位参展艺术家从各自不同的生命体验和人文思考出发,以精微的笔触,展现工笔绘画的精致与典雅,以写意的精神探索工笔绘画...
民间家书不仅反映家人之间的私密来往,还留存着已经死去的语言和消失的文化传统,一些家书更成为读懂社会历史的关键证词—— 平民家书:看见“活着的中国” “带泪的家书” 张丁向记者介绍民国时期的家书 10月26日,对于年近知天命的张丁来说尤其值得纪念,他苦心孤诣戮力抢救的5万多封家书终于有了好去处,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当天成立了。 揭牌仪式规格...
11月4日至6日,2016年中国人类学学会学术年会(以下简称“大会”)、2016年上海人类学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六届复旦人类学日活动在复旦大学举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和人类学系教授、哥伦比亚大学魏德海东亚研究院原院长孔迈隆(Myron L. Cohen),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获“人类学终身成就奖”。 大会以“多彩共生的人类学”为主题,由中国人类学学会和...
10月26日,中国首家家书博物馆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揭牌成立,荟萃上千封历代家书精品的“尺翰之美—中国传统家书展”吸引参观者。这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历代家书常设展,展览所选家书均为手写件,其中最早的写于明末,最晚的写于2011年。展览展出的陈独秀、梁启超的部分信札格外引人关注,是该馆的镇馆之宝。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10月26日,中国首家家书博物馆在中国人民大学揭牌成立。作为该馆镇馆之宝,陈独秀、...
10月26日,中国首家家书博物馆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揭牌成立,荟萃上千封历代家书精品的“尺翰之美—中国传统家书展”吸引参观者。这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历代家书常设展,展览所选家书均为手写件,其中最早的写于明末,最晚的写于2011年。展览展出的陈独秀、梁启超的部分信札格外引人关注,是该馆的镇馆之宝。
34岁的乌兰(音)是在拉萨一所学校学习西藏唐卡艺术的数十名学生之一。她不是藏族,而是蒙古族。 西藏地区的传统宗教艺术越发得到人们的认可,包括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汉族,这些人成为这种艺术的买家和生产者。乌兰说:“越来越多的人正迷上唐卡。随着经济繁荣,传统文化在中国越来越得到认可,而过去可不是这样。” 唐卡于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过去唐卡创作仅限于寺院画匠,而现...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我的父辈在长征中》新书日前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发布。 《我的父辈在长征中》首次发表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图片,读者通过阅读能加深对长征和长征精神的理解和认识,深切体会红军指战员对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坚定信念,体会到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以及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品质作风,自觉传承、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更加积极昂扬地投身到改革...
中秋,团圆的日子。是夜,北京西南,“燕京八景”之一的“卢沟晓月”,迎来如织人流。人们或牵手,或相拥,或亦步亦趋地漫步,总归脸上都是幸福。回首79年前,也是一个夜晚,卢沟桥畔宛平城,枪炮声敲碎了宁静。从睡梦里惊醒的人们,眼中却满是火光。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大幕。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为了达到以武力吞并全中国的罪恶野心,悍然炮轰宛平城。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
科学家发现在伦敦出土的遗骸中有两具可能来源于中国地区 据英国《独立报》报道,考古学家发现在伦敦一座墓地出土的两具古老遗骸或许起源于中国地区,这一发现或许将颠覆我们一直以来对于罗马帝国和英国首都的假设。 一个考古学家和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借助尖端技术,对这里出土的20多具人类遗骸的牙釉质进行了监测,这些遗骸的历史时期在公元2世纪到4世纪。伦敦博物馆人类骨骼馆的馆长Rebecca Redfer...
乱了一百多年的日本战国时代,无处不燃战火,无人能得安宁,田园荒芜,尸骨遍野。丧家野犬般的浪人、无粮可种无鱼可打的流民、烂命一条的无赖,把目光投向了大海彼岸富裕而软弱的中国,一艘艘倭船出发了! 明朝军民对这些"髡头鸟音,赤体提三尺刀"的剽悍倭寇大为恐惧,而在异国他乡干坏事,来自日本的倭寇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喝口水都怕老百姓下毒。 1. 乱世日本太难混了! 看过黑泽明《七...
9月18日上午,“学英烈事迹 诵抗战家书 做红色传人”主题活动暨北京市中小学校“抗战宣教小分队”启动仪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北京朝阳芳草地学校丽泽分校师生代表500人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组建首支“抗战宣教小分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学英烈事迹诵抗战家书做红色传人”主题活动是中国人民抗战日战争纪念馆为弘扬优良传统、传承抗战精神,坚持以史育人,加强馆校联动,深入开展北京市...
爱新觉罗文嘉《湖畔画鸟》 爱新觉罗文嘉《鸟语花香》 作为一名和艺术擦边的苦逼青年趴格儿虫,时不时会主动出击或被动受邀参加一些文化艺术类活动。听闻享有“中国当代皇家宫廷绘画第一人”美誉的爱新觉罗文嘉近日出行天津,苦逼青年趴格儿虫被闪电指派天津。 在天津某艺术风情街的一家咖啡馆见到了皇族后裔“格格”爱新觉罗文嘉。远观,很有皇家格格派头嘛,右手拿着咖啡的杯耳,左手轻轻托着咖啡碟...
在诸多文艺作品中被称为“埃及艳后”的克利奥帕特拉七世,是一位美艳绝伦、极富戏剧性的女人,也是古埃及克罗狄斯·托勒密王朝的最后一任女法老。她的生命终结于公元前30年,但她与恺撒及安东尼的故事为世人津津乐道至今。 8月10日,南京博物院“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中国汉代文明的故事”开幕,克利奥帕特拉七世的石像与西汉江都王刘非墓出土的金缕玉衣处于同一空间。两个去世时间相隔100年的人物形象在此...
南海诸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人民最早发现南海诸岛,最早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进行开发、经营,中国政府最早并持续对南海诸岛行使管辖。中国历代文献和西方国家的有关文献对中国人民在西沙、南沙群岛上的生产、生活情况有着大量的记载。过去,由于南海诸岛,特别是南沙群岛距大陆遥远,中国人民历史上在岛礁上的生产、生活情况很难以实物方式为世人所知。20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家多次对西沙、南沙群岛进行考察,在岛上发现了大...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