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死如生”的 中国人与埃及人
2016-08-12 08:57:19 作者:孙行之 来源:“事死如生”的 中国人与埃及人 已浏览次
在诸多文艺作品中被称为“埃及艳后”的克利奥帕特拉七世,是一位美艳绝伦、极富戏剧性的女人,也是古埃及克罗狄斯·托勒密王朝的最后一任女法老。她的生命终结于公元前30年,但她与恺撒及安东尼的故事为世人津津乐道至今。
8月10日,南京博物院“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中国汉代文明的故事”开幕,克利奥帕特拉七世的石像与西汉江都王刘非墓出土的金缕玉衣处于同一空间。两个去世时间相隔100年的人物形象在此定格:石像端庄平和,带着静谧的微笑;金缕玉衣则因消失的五官更显神秘。
对死后永恒的追逐,催生了两大文明古国各自发明了让躯体不朽的技术,以及与之相伴的文化景观。“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中国汉代文明的故事”展示的正是这种观念之下诞生的文明奇迹,展品共300余件,其中有155件来自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馆的埃及文物,包括古埃及木乃伊、面罩、食品等文物;另有100多件来自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馆等机构。此次展览有很多中国与埃及文物为第一次展出,比如一座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的玉棺,纹饰精美,玉片拼接严丝合缝,当中以金片相隔构成纹理。
古埃及与中国西汉文物的“对话”概念,是策展人所强调的。展厅的中轴线上,约公元前1000年的埃及人形棺材盖板与约公元前200年的西汉玉棺放在同一展柜。两侧,木乃伊与金缕玉衣、古罗马项链与西汉玉器、埃及人像与西汉陶甬,以及两国生活器物相互对应,对称放置。“虽然两大文明的装饰风格不同,但他们都希望死后永生。埃及人用木乃伊来保证躯体不腐,汉代人则认为穿上了金缕玉衣,人就可以永生。”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对第一财经说。
从目前出土的文物看,5500年前,尼罗河两岸就出现了高度发达的文明。此次展览的文物大都集中在3000年至2000年前,为埃及新王朝末期文物。此时的帝国已是日薄西山,最后被波斯所征服。相较而言,此次展览中的西汉文物则代表了中国古代一个文明高峰时期的发展程度。地区聚集诸多汉代贵族墓葬,仅徐州一地就聚集着大大小小几十座汉墓,展览中的金缕玉衣、玉棺、错金铜虎等均出土自盱眙大云山汉墓。这是江苏地区另一座恢弘墓葬,墓主为江都王刘非。
虽然埃及文物与汉代文物并不都在同一时期,但“事死如生”的观念让两大文明在不同时期的文物有了跨时空对话的可能性。西汉江都王的金缕玉衣与女吟唱者的木乃伊是两种文明各自保留躯体的方式。金缕玉衣为汉代皇帝和王侯所特有的葬制,迄今为止中国共有18座墓葬出土玉衣,但带有金缕的仅有8座。
制作木乃伊的传统则在埃及绵延了几千年,从公元前2575年的第四王朝起,埃及人就开始系统性地制作木乃伊,直至公元前300年左右的希腊统治时期,这项传统依然得到保留。平民的木乃伊被裹以亚麻,贵族的木乃伊则戴着面具、彩绘装饰或胸板。此次展出的女吟唱者木乃伊距今已有3000年,以亚麻包裹,四周陈列着4个按照不同动物形状塑造的“卡诺波罐”,分别装着逝者的肺、肝、胃、肠。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