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书院作为中国传统儒家传道授业的“大学”之地,历经千年,遍及华夏,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与教育史中居于重要地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虽然,书院被废至今已有百余年时间,但一百多年来,书院一直是中国人心中难以磨灭的文化记忆。 书院是华夏文脉传承的重要载体 中国人对书院其实并不陌生,只是对这种古老办学机构多闻其名而少有经历。 书院最早源于唐代私人治学的书斋和官府整理...
战国 云兽纹青玉璜 君子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标识,其内涵和特质早已成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部分,成为某种思维定式、情感取向、生活态度乃至经验习惯,浸润并显现于中国人的民间信仰和日常生活。本文从器物、植物、动物、食物、家训家谱、俗语民谚等层面,简要描述这种浸润和显现的形态及影响,以求教于方家。 玉石温润:蕴藏君子之德 在器物层面,最突出彰显君子文化内涵的莫过于玉。 ...
10月10日,国家文物局机关工会邀请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作了主题为“写好中国字 做好中国人”的知识讲座,国家文物局机关和各直属单位60余人参加了讲座。 苏士澍对汉字内涵、精神实质和汉字书写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解读,阐述了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中国精神的凝练、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他呼吁,作为文博系统的工作人员,更要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多用汉语,多动笔写字,紧握汉字书写之笔,重...
9月19日,“中国人眼中的阿拉伯”摄影展暨“丝路书艺”——中国·阿拉伯书法展在成都博物馆负一楼2号临展厅开幕。 新华网成都9月19日电(王剑冰)用镜头对话文明,用书法交融思想。9月19日,“中国人眼中的阿拉伯”摄影展暨“丝路书艺”——中国·阿拉伯书法展在成都博物馆负一楼2号临展厅开幕。本次展览是第四届“阿拉伯艺术节”的重要项目,通过中国艺术家的65件摄影作品和26件书法作品开启一段奇妙的阿拉...
隋代李静训墓中出土的项链很像欧洲19世纪的东西。 服饰史研究者都巴不得多些繁钦这样的作家才好。这位生活于汉末至三国初期的诗人在《定情诗》一作当中不仅爱得热烈、怨得浓深,而且将由《诗经》“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卫风》“木瓜”)开创的传统发挥到极致,居然让女主人公把一身上下的衣饰一一解下来,送给所钟情的对方。于是,手镯、戒指、耳珰、香囊、跳脱(形如弹簧的手镯)、玉佩、双针、簪和钗,乃至裙和...
《文明的回响:来自阿富汗的古代珍宝》展日前在成都闭幕,此次展览吸引了超过50万观众。此前,这批文物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敦煌研究院展出,好评如潮。鲜为人知的是,在中国的巡展是国内多家文博机构进行的一场接力守护。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阿富汗国内仍然受到恐怖袭击的威胁,今年3月,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馆长向中国驻阿富汗大使亲自致谢,希望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关注这批文物的现状,帮助阿富汗人民呵护这些...
为实施陕西厚德·弘德法博工程实践活动,讲好陕西故事,培育干部职工文明道德素养,彰显文明单位风采。4月9日上午,法门寺博物馆举办“中国好人”事迹报告会,活动邀请“最美中国人”,“陕西十大感动人物”,陕西省慈善协会马华基金会会长马华做报告,分享自己致力于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助人为乐的故事,他通过讲述身残志坚,千里单骑公益行”的日日夜夜,用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温暖这个世界,展现了平凡人的善行义举和高尚情操,...
“住美国房子、娶日本老婆、雇中国厨子、开德国汽车、戴瑞士手表、用英国管家、去韩国美容、穿法国时装、戴南非钻戒……”这个供人调侃的段子如今已然成为无数中国土豪们信奉的生活目标。虽然段子的版本千差万别,可无论哪个版本,“开德国汽车”都是板上钉钉的一条。德国像一个殷实的中产阶级,内敛而有力量。抛开浮华的表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德国的“靠谱”着迷。今天,德国制造俨然已经成为“低调的奢华”,德国人的严谨务...
在中国玉一般和美好联系在一起。你看形容人的相貌有“花容玉貌,如花似玉,亭亭玉立,珠圆玉润,即使世说新语中稽康喝醉了都要说如玉山倒。(嵇叔业之为人也,宕宕若孤松之独立;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形容人的品德有,温润如玉,玉洁冰清。教导我们做事的古训:艰难困苦,于汝于成,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玉不琢不成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者。”从矿物学角度,它就是一种天然的石头。玉的...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化积淀深厚,被誉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礼仪已经深入到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礼仪制度经过提炼,成为国家礼制,而有些则沉淀为大众化的民俗礼仪:在岁时节日和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会用不同的民俗礼仪加以庆贺、纪念;在日常生活以及信仰禁忌方面,也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礼仪,成为我们的行为规范。在中国国力不断发展, 整个民族都冀望着再次腾飞的时刻,重提“...
岩画是未使用或不使用文字的原始先民运用颜料绘制或用工具凿磨等方式,在崖壁或岩石上进行造型创作活动时保存下来的一种艺术遗迹。 学术界对岩画的称呼很多,但总体上都按照“凿磨”和“涂绘”两个主要的类别进行界定。欧美学者普遍将使用工具凿刻磨制的岩画称为petroglyphs,而将使用颜料涂抹绘制的岩画称为pictographs,也有学者以Rock Carvings / Engravings(岩刻...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大概会有这么一家书店:小时候放学了,先不回家,跑到书店里翻翻连环画、看看寓言故事,书里的事情总是那么有趣。这就是新华书店。今年,它已经整整八十岁了。在八十年里,它穿过战争的硝烟,经历了改革的浪潮……在新华书店的历史中,有着中国几代人共同的阅读记忆。 刘一达就是一位常常光顾新华书店的“老北京”,也是一位作家。他出生于1954年,新华书店是常常光顾的地方。他说,上个世纪90年代...
1918年赴美留学的清华学生在上海登船 他们不是翻过的历史,而是一百多年前的青年人,和今天一样,有着青年人的追求和朝气。 留学不是个新问题,至少在一百多年前,中国人就开始将其作为一种“方法”。周恩来、鲁迅、胡适、徐悲鸿、陈岱孙、钱伟长、费孝通……近现代史上有名的人物,当然还有更多无名的人物,都曾卷入这一潮流,留日,留欧,留美,留苏。今天的留学各有各的考虑,而当时的出发点大都是为了共同的...
知道王茂荫的人并不多,但他是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资本论》于1867年问世,在这本举世闻名的著作中,全世界有680多人榜上有名,王茂荫是其中之一。出于对王茂荫的敬重,我在同学姚君的陪同下,参观了王茂荫的旧居。 王茂荫,安徽歙县人,字椿年,号子怀。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曾任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是清朝货币理论家、经济学家,后被吴晗誉为“清代货币改革家”。 ...
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 秦汉的勇武之气,至今让国人怀念。当年,虐待欧亚的匈奴民族,就被秦始皇、汉武帝给揍成狗,夹着尾巴西逃。 尤其让人佩服的是,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即公元前60年,汉庭就设立西域都护府,管辖36国,保护丝绸之路。 西域都护府最初设置在乌垒城,西汉后期到东汉期间搬入它乾城,是西域最高军政中心,共有18人担任过都护,比如著名的班超、班勇。 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雨,...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