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西晋(265-317) 高12厘米,长16.5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辟邪昂首站立,长须,垂尾,背部有管状插口,腹部两侧刻划有翼。四肢劲健,肌肉丰满。釉层薄而透亮。辟邪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似狮而带翼。瓷辟邪最早出现于三国东吴时期。
晋(265-420) 高24厘米,口径13.8厘米,底径11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盘口,束颈,溜肩,鼓腹下收,平底内凹,肩两侧附条形耳,耳上有刻划线纹,肩部两道弦纹之间印带状网格纹。整器施青釉,施釉不及底。胎体呈灰色,胎质细密,釉面温润。
晋(265-420) 高5厘米,口径13.5厘米×10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敞口,弧腹,平底,两侧有耳。内外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及底。底部露胎处呈火石红色。胎体呈灰色,釉面莹亮。羽觞又称“耳杯”,由杯耳而得名,常用于饮酒,也有的作为食器。
晋(265-420) 高3.5厘米,口径11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敞口,弧腹,平底,底部有支烧痕。周身施青釉,釉面泛黄,有开片。圈内卧一青釉狗。
晋(265-420) 高3.3厘米,口径11.8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圆形,子母口,平底,下承以三兽足。砚内无釉,内心有多个支烧痕。外施青釉,釉面有细碎开片,釉面莹亮。瓷砚最早见于三国,多为三足,随着时间推移,足渐增多,南北朝时多为六蹄足,至唐朝有的砚足多达二十个以上。
晋(265-420) 长25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流部上翘,腹部有一心形口。平底露胎,胎质灰白。里外均施青黄色釉,有细小开片。施釉较薄,有剥釉现象。灌药器为兽医灌药之用。
晋(265-420) 高2.1厘米,口径12.2厘米,底径12.8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子母口,浅壁,平底,砚面平坦,模压乳丁纹三足。底部刻有弦纹、葵瓣纹,立体效果强。外壁施满青釉。
明 通高13.9、口径9.2厘米 1960年周德蕴先生 捐赠 直口,折肩,鼓腹,圈足。盖作荷叶形,顶附一宝珠纽。通体施青釉。龙泉窑产品属青瓷系统,创烧于宋,盛于南宋至元,明代中叶以后渐衰落。此罐造型端庄秀美,釉色纯正,均匀光润,代表了明代龙泉窑的制作水平。 (杨振玉)
清 高25.8、口径4.5、足径11厘米 1960年周德蕴先生 捐赠 直口,溜肩,直腹,圈足。通体施粉青釉,外底书青花双圈“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雍正时期是清代制瓷业繁荣鼎盛时期,瓷器以精细典雅而著称于世,尤以颜色釉为最,品种丰富,雍正十三年《陶成纪事碑》中记有五十七种釉彩,烧造之精,无与伦比,以浅淡素雅的粉青釉、东青釉为最佳。粉青釉为南宋龙泉窑首创,经元、明时期的发展,到清代雍...
宋 北宋 高3.8、口径9.9、足径2.3厘米 1960年周德蕴先生 捐赠 撇口、斜壁、窄圈足,足底刮釉露胎,胎浅灰色,质细腻。器内印层层的波涛纹和四尾游鱼,碗心为一朵花萼。外壁光素,釉层厚而匀净,釉内有分布均匀的小气泡。 印花是宋代耀州窑的主要装饰技法之一,题材以牡丹、菊花等图案为主,水波游鱼纹较少见,该碗印花纹饰自然流畅,风吹波起,鱼随水游,动态感很强。(张燕)
晋 高6.7、长15.2、宽11.7厘米 196O年罗伯昭先生 捐赠 卷棚式笼,呈倒置的半圆形,笼的上部是八个透空的长条形孔,下设长方形平台,笼的正面有两个半圆形小门,笼内两鸡卧伏在地,伸颈向外凝视。 该器胎色灰青,釉色青绿中带黄,釉层薄,匀净明亮,为越窑早期产品。 (张燕)
晋 高4.2、径14.2厘米 1960年罗伯昭先生 捐赠 圈为圆形矮墙式,墙面有15个内外相通的圆孔,一羊安卧于圈内,耳目清晰。该器通体施青釉,釉色莹亮,有冰裂细纹。羊,是人类最早豢养的六畜之一,牛羊满圈曾是当时人们所理想的幸福生活。在江、浙、闽、赣等省三国至两晋的墓葬中,曾有较多的羊猪狗圈随葬品出土。 (张燕)
罐通高24.3、口径11、底径11.1厘米。胎土白净。腹部浮雕一朵覆置的莲花,肩贴六个桥形系,盖呈伞状,顶设莲瓣方钮,装饰具有典型的南朝风格。青釉泛黄,垂釉若珠,釉质疏松,密布细碎纹片,带有浙江温州一带瓯窑青瓷特征。 瓯窑,在历史上有“缥瓷”之称,系瓯窑青瓷那微带褐色的青绿色,恰与晋代一种称缥帛的丝织品色调相似,并因晋代文人潘岳在《笙赋》中有“披黄包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酃”句而获名。 瓯...
宋 北宋 高8.4厘米、直径11.6厘米
宋 北宋 (960-1127年) 高5.2厘米、口径16.7厘米、底径13.1厘米 汝窑窑址在今河南宝丰,为北宋宫廷烧制瓷器,历年不久,即遭北宋末年金人南侵,南宋周辉已有汝器“近尤难得”之叹。汝窑为宋代名窑中传世品最少的一个品种,流传至今不足百件,主要有盘、碗、洗、盏托之类,器体一般较小,所见器物有两种铭文:一为“奉华”,奉华堂是南宋高宗时德寿宫的配殿,“奉华”铭器是奉华堂的专用品;另...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