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唐 明器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出土 高42.4厘米 在唐代,大批外国商人、政府使节、留学生和宗教徒等经陆路和水路来到中国。他们多居住于长安、洛阳和其他一些重要的商业城市。在当今的考古中,经常可以发现各种形象的外国人俑。这些深目高鼻的胡人蕃客,是当时中外经济交流的具体实现者,也是中外思想观念、宗教、艺术和科学交流的使者。
唐 明器 传陕西省西安市出土 高29厘米
唐 食器 1978年湖南省长沙市铜官窑址出土 高4.1厘米、口径15.5厘米 此盘盘心是白彩圆形,其上和周边涂画褐彩兰草纹,线条流利,转折随意。铜官窑位于今湖南省望城乡的铜官镇至石渚湖之间约5公里的范围内,均称为长沙窑。唐代的史籍中没有此窑的记载,直到1956年发现后,才知道这是一个规模大、品种多且很有艺术特色的窑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铜官窑在中晚唐是最为兴盛,以...
唐 盛器 高23.9厘米、口径10.5厘米 此壶盘口,短颈,腹直而深,平底。多棱形短流,后有弓形鋬,肩部两侧有系。流下有贴模印花母子狮纹,系下是贴模印花椰枣纹。3块贴花中皆有“何”字,并有大块褐斑。 此壶出土时间、地点不详,但对照1983年湖南省博物馆和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对长沙窑窑址进行发掘所出土的壶形器,它应该属于A型Ⅰ式。该型式计有39件,分别出土于蓝岸嘴、蓝家坡、谭家山...
壶属注酒器,中唐以前称注子,壶形多样,一般有流有扳手 把手 ,壶体有筒状、瓜状、球状、葫芦状、皮囊、鸡冠、凤首等壶名,具肥胖壮实之大唐风度。中唐肃宗李亨时宫中有一爱妃名郑注,“注子”有犯讳之嫌,为了避其讳,一度将酒注之名改为“扁提”,其形状扁矮而无扳手。五代至宋又改称执壶,器型向高而纤秀发展,流弯曲细长,宽扳。扁提这一名称与造型延续了千年以上,直至晚清还有青花及单色釉粉彩器,多小巧玲珑,既可作注酒...
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寿州窑占有一定的地位,它是唐代烧造瓷器工业中比较重要的窑口之一,向以烧造黄釉瓷著称于世。关于寿州窑的产品,真正追溯其发展历史,应该说其创烧于南北朝的初期,兴盛于隋唐中期,衰落于晚期。早期是用还原气氛烧造出青瓷,釉色为青灰色,胎白质细,有微量的小砂点,到了唐代,开始改用氧化焰烧瓷工艺,创造出独特的黄釉瓷,其特征是胎厚重、质坚硬,呈淡黄色釉,另有蜡黄、鳝鱼黄、桔子黄等釉色。在釉下施...
五代十国 公元907—960年 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这时期,我国东北的契丹人建立了辽朝。辽兴起于五代而与北宋先后亡于金,而金先于南宋亡于蒙古。 五代陶瓷的主要特征为:前期造型较多地沿袭晚唐风格,从五代墓葬出土的器物造型来看,绝大多数沿袭晚唐的风格,保留了唐代的形制。但制作均较前唐更精巧优美,丰富多样。唇口碗因口沿凸出如唇而得名,晚唐时开始出现,其主要器型为:厚唇,口沿外翻,碗壁略呈斜直...
黄釉 以适量的铁为着色剂,在氧化焰中烧成,故又称铁黄,分高温、低温两种。高温黄釉是含少量铁分的石灰釉,在高温氧化气氛中生成三氧化二铁,呈现黄色。黄釉最早出现于唐代,当时安徽淮南寿州窑、河南密县窑等都烧黄釉,其中寿州窑瓷器的玻璃质釉透明光润,开小片纹,釉色以黄为主,有蜡黄、鳝鱼黄、黄绿等。茶叶末釉。明代的黄釉有新的发展,洪武时的老僧衣即茶叶末的衍化;始于宣德的浇黄,更是明代杰出的黄釉;嘉靖...
雍正黄釉瓷的数量上不及康熙朝,下不如乾隆朝,然而在目前的拍卖市场中却是最受欢迎的。雍正黄釉瓷的成交价位一直排在清代单色釉瓷的前面,这都表明雍正的黄釉价值,人们对雍正单色釉的认可。 清代黄釉瓷烧制最好,艺术水平最高的当属雍正一朝。雍正黄釉不仅在于此时期的黄釉瓷造型完美、做工精细、胎薄、质细,更重要的是此时期在釉色上有所创新,烧制出了多种新釉色。雍正黄釉总体上看釉色温润、晶亮;器型工整、端正...
这件酱黄釉雕瓷云鹤图笔筒,高11.8厘米,直径7.6厘米,表面雕刻了十朵云、三只鹤。所雕的十朵云,呈蝌蚪状,圆圆的云头都拖着长长的尾巴。所雕的三只仙鹤,则有三种不同的飞行姿势:一只鹤的头伸向天空,双腿下垂,正向天空高飞;另一只鹤的头伸向前方,双腿向后,正展翅向前飞翔;还有一只鹤的头和身体呈扭曲状,头在下,双腿在上,正在天空盘旋。三只鹤的形象生动、逼真,很有艺术感染力。 该酱黄釉雕瓷云鹤图笔筒...
黄釉瓷器型多样、釉色独特,时而展现恬淡娇嫩之美感,时而变换温润淡雅之风韵。《通典》注云:“黄者,中和美色,黄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为溢也。”一直以来,黄釉都是明清时期皇家的严控釉色,而黄釉瓷器则成为明清皇室的独享瓷器。近年来在艺术品收藏市场,在藏家眼中,黄釉瓷器越发娇艳润泽,亮丽可人。或许,在市场的不断发掘下,它的价格终将与其等级相匹配。 黄釉一般分为“浇黄”和“柠檬黄”两种。明清时期...
弘治娇黄釉品种多、数量大、价值甚高,后世都以其为楷模,清以后多有仿品。鉴定时需把握的重要特征是: 一、弘治造型规整,修坯细洁,底足白釉,初期与成化白色一样,中期发灰,晚期泛青色,与正德的亮青色一致。 二、弘治盘底均有塌凹现象,后仿者多为平底。 三、弘治器物底足低矮,圈足光滑,后仿者底足稍高。 四、款识中“治”字中的三点水,一般真物均低于“台”字,后仿者三点水...
黄釉瓷器型多样、釉色独特,时而展现恬淡娇嫩之美感,时而变换温润淡雅之风韵。《通典》注云:“黄者,中和美色,黄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为溢也。”一直以来,黄釉都是明清时期皇家的严控釉色,而黄釉瓷器则成为明清皇室的独享瓷器。近年来在艺术品收藏市场,在藏家眼中,黄釉瓷器越发娇艳润泽,亮丽可人。或许,在市场的不断发掘下,它的价格终将与其等级相匹配。 黄釉一般分为“浇黄”和“柠檬黄”两种。明清时...
《古诗十九首》中的“阿阁三重阶”汉代黄釉陶楼 两汉时期的扬州先后有十几位王侯分封于此,境内物产丰富,交通发达,百工汇集,是当时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古诗十九首》中有诗云: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在汉代地面土木结构建筑难以保存的今天,今人很难想象诗中的汉代高楼究竟长啥样?对此,考古出土的陶楼成为了解当时建筑式样和技术的一个较为直观的途径。在扬州考古发...
黄釉瓷本是一种以铁为呈色剂,以铅为溶剂,在氧化焰中烧制而成的低温釉。因而根据着色剂成分不同和烧造温度高低,颜色也有深浅、浓淡的区别。呈现出姣黄、鹅黄、麦芽黄、蜜蜡黄、鸡油黄、蛋粉黄等多类的黄色品种。 孔子说:“绘事后素”。 绚烂如霞的明清彩瓷,斗彩、粉彩、五彩、珐琅彩……瓷器上任何一种敷彩图纹的呈现都离不开它们所依赖的底色。白,也许是所有彩瓷最原初、最纯净的底色,犹如天地初开,一片...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