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河北地质大学12日举行重大科学发现信息交流会,该校向新闻媒体展示了新近收藏的珍稀古人类头骨化石——似海德堡人头颅化石。有关专家指出,这一珍稀古人类化石不仅是中国的首次发现,而且也是亚洲的首次发现。其不仅为研究现代人起源提供了确凿的化石证据,而且也为重新认识人类发展历史和演化模式开辟了新的途径。因此,有必要对以往提出的“多中心起源”的观点与“人类三次走出非洲”的“老根发新枝”的演化模式重新进行评价和...
河北地质大学近日举办信息交流会。该校古生物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季强发布其重大科学发现——我国首次发现海德堡人类型化石。出席此次信息交流会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河北地质大学客座教授倪喜军表示,这不仅是中国的首次发现,也是亚洲的首次发现。 该古人类头骨化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早期古人类化石之一。经季强和倪喜军初步鉴定,该海德堡人类型化石眉骨宽厚,头盖骨长圆形,眼眶孔很...
幸存于庞贝末日浩劫中的罗马壁画、古埃及的“Kherima公主”、女性化石“露西亚”,都在火灾中永远的丧失了。 里约热内卢当地时间9月2日19时30分,拥有200年历史的巴西国家博物馆陷入一片火海。大火持续了整个晚上,这座曾经是巴西王室的庞大宫殿建筑几乎被完全烧毁,馆藏2000万件藏品基本毁于一旦。经过消防员的彻夜奋战,火情得到了控制,但整座建筑仍未排除坍塌的危险。巴西总统特梅尔次日发表声明称...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石核、石片、石叶、细石叶、刮削器、尖刃器和砍砸器的发现,说明该区域的石器技术与华北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 记者近日从“黑龙江省东宁旧石器考古调查论证会”上获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幼平等10余位旧石器专家,通过对东宁市旧石器考古调查采集的标本进行观摩、对部分旧石器遗址进行现场考察,给出论证结果:部分石制品属于...
日前从山西泥河湾旧石器联合考古队获悉,他们在大同市云州区李汪涧村南发现并发掘出的一处遗址被认定为旧石器中期到晚期过渡时期的遗址,是现代人类起源的重要节点。该项目负责人、山西大学考古学系教授李君称,该遗址属于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中到晚期的过渡,为认知泥河湾文化起源、发展、消失的规律性,进而揭示泥河湾文化与周边文化,尤其是周口店北京人文化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材料。 出土的骨器 山西大学考古学...
专家们对东宁市旧石器考古调查采集的标本进行观摩。刘锡菊摄 27日,黑龙江省文化厅发布消息,经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幼平、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乔梁、河北师范大学教授谢飞等10余名旧石器专家,对东宁市旧石器考古调查采集的标本进行了观摩,对部分旧石器遗址进行了现场考察后给出的论证结果是:部分石制品属于两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物,也就是说东...
图一:李汪涧遗址发掘现场。 图二、图三:遗址发现的石制品。 图片为李君提供 8月12日,从山西泥河湾旧石器联合考古队传来消息:经过两年来的田野调查与考古发掘,考古队在大同市云州区李汪涧村南发现并发掘了李汪涧遗址。专家称,该遗址属于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中到晚期的过渡,是现代人类起源的重要节点,对泥河湾文化起源、发展、消失的规律性认知,进而揭示泥河湾文化与周边文化,尤...
近日,位于河北张家口阳原县、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的泥河湾盆地又有考古新发现。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泥河湾马圈沟遗址考古队项目负责人王法岗介绍,考古人员在马圈沟遗址内发现石制品792件、动物化石1573件。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等。其中石核、石片特征非常明显,刮削器为主要的器形。与更早的马圈沟其他文化层相比,这些石制品具有明显的进步性。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朱照宇等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Nature》上发文。十多年间,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在陕西发现了一处距今212万年的人类遗址,将人类离开非洲的时间又往前推移了27万年。有评论就此指出,人类有必要重新审视早期人类的起源、迁徙和扩散的经典模式。 7月15日,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一间会议室,朱照宇向闻讯前来的媒体和考古爱好者讲述他的学术成果。他耐心地与粉丝们合...
8月3日下午,“'一带一路'人类文明——卢禹舜作品展(漳州站)”在福建省漳州市美术馆开幕。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人民日报环球人物杂志、中国国家画院、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哈尔滨师范大学、漳州市委宣传部、漳州市文广新局、漳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漳州市美协、漳州市美术馆、北京八荒锦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黑龙江八荒通神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深圳椰子传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禹舜美术馆、桂林...
美国科学家近日指出美洲匙吻鲟能够解释人类如何进化出四肢。根据他们发表在《基因组生物学与进化》杂志上的一篇新研究论文,这种鱼在大约4200万年前复制了完整的基因组。这一现象能够帮助解释鳍如何进化。匙吻鲟是世界上最怪异的鱼类之一,吻很长,呈扁平桨状,卵用于制作高级鱼子酱。 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生物学助理教授卡伦·克劳表示:“我们的研究发现匙吻鲟拥有自身基因组的副本。这种复制形成了额外的基因材料,提...
彩陶是中国史前极为绚丽多彩的艺术品,陶器上繁简不一的纹样,绚丽的色彩,仿佛画出了那个时代人们心中的悲欢。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彩陶上所体现出的独特时代与地域风格,也代表了不同的审美、信仰和风俗,而在大约6000年前的庙底沟文化时期,它的广泛传播也带来了中国史前第一次艺术浪潮、第一次文化大融合。 陶器最早在世界上出现的年代大致是15000年前。虽然是作为人类日常生活用具出现,但作为一种器具,无论...
在南非的边界洞里,考古学家们发现用来将毒药抹到箭头上的木棍 美国《考古学》杂志在2013年第1期评出2012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其中之一是一个国际科研小组日前在南非夸祖鲁-那塔尔地区莱邦博山山麓的边界洞发现人类用毒的最早证据。 山洞里的史前文物早在20世纪70年代已被发现,但由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弗朗切斯科·德埃里克博士领导的课题组进行了最新的化学分析,显示文物里其中一根木棍带有蓖麻...
广州地质教授朱照宇: 改写人类走出非洲后的历史 带领科研团队在陕西蓝田发现了一处距今212万年的人类遗址 学术成果在《Nature》发表 朱照宇团队的部分发现成果。 朱照宇 朱照宇在野外挖掘现场。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朱照宇等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Nature》上发文。十多年间,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在陕西发现了一处距今212万年的人类遗址,...
歪脖子陶罐,鸟型纹饰,造型别致。 颈部镶嵌了12颗白色小石头的浅色陶罐,属于齐家文化,出自武威。纹饰向下延伸,完整覆盖器皿。胚体光洁,光滑。 2002年,笔者曾经写过一篇甘肃彩陶的文章;16年后,再次写下关于甘肃彩陶的故事。当年采访了甘肃省博物馆的文物部负责人;而今天,采访对象是我的父亲,一位86岁的老人,甘肃省第一批收藏彩陶的民间藏友之一。 今年5月,笔者从瑞典回到甘肃探望父亲...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