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上海真的是从渔村演变而来的吗?实际上,根据上海的考古发现,5000年前上海曾是中国最发达的文明中心。 “唤醒五千年的记忆,难以忘怀的远古上海”马桥文化论坛昨天在旗忠网球中心新闻发布厅举行,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主任陈杰讲述了马桥遗址文化所带来的意义——把上海的历史大大提前。目前,闵行区计划建立马桥遗址博物馆,保护这段来之不易的历史。 奇特的马桥文化 马桥遗址位于今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
1月11日,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消息称,该所已完成辽宁朝阳半拉山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成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发现。 红山文化代表中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曙光,其文明程度比中原地区早约1000年。 从2014年开始,考古人员对半拉山遗址实施抢救性发掘,历时3年结束。在1600平方米的范围内,清理出墓葬78座、祭坛1座、祭祀坑29座,出土文物2...
哈民考古遗址出土的房址 哈民考古遗址出土的陶器 哈民考古遗址出土的糙面麻点纹陶壶 8月19日,内蒙古哈民考古遗址公园在科左中旗舍伯吐镇哈民艾勒嘎查开园,并正式对外开放。 内蒙古哈民考古遗址的发掘,不仅发现了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哈民文化,其遗存的文化面貌,也为相关联地区新石器文化源流的探索、文化体系的构建和区域间考古学文化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
近日,美国斯坦福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多家单位的相关科研人员联合公布了一项署名《揭示五千年前中国啤酒酿造配方》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中国人至迟在5000多年前就已经掌握了啤酒酿造的技艺。这一研究成果刊载于最新一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上。 科研人员通过对位于西安市东郊米家崖遗址灰坑H82和H78出土的疑似酒器的陶器器物内壁残留物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了上述结论。 米家崖遗址位...
王佳静在以色列大卫城当考古志愿者 在米家崖遗址发现的用于制酒的漏斗,漏斗内壁发现了制造啤酒的证据。 《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发表一项轰动全球的研究成果: 西安米家崖遗址发现5000年前中国人酿啤酒的证据 这几天,新华社、英国BBC、美国国家地理等一些国内外知名媒体,都报道了一则与中国有关的科学新闻,说的是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发表了中美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成果:...
老坟岗遗址位于郑州市中心,它的繁荣至少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代。一年又一年,发展到如今,它已然成为了二七商圈内核。它是郑州过去和现在的精妙融合,现今站在时尚和发展的潮头。 【5000年前】 2006年7——8月进行了发掘 老坟岗是对郑州市铭功路东侧、二七路西侧、太康路南侧、解放路北侧这一区域的俗称。该区域处于郑州市中心,近代以来,一直是郑州文化、商业最繁华...
本周一(5 月 23 日),研究人员表示中国一处考古遗址中陶器上的残留物提供了 5,000 年前该国啤酒配方酿造的最早证据。根据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会刊上的一份研究显示,这些古物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包含东西方要素的“先进啤酒酿造技术”。从陶制漏斗和宽口罐上收集的淡黄色残留物显示出多种物质共同发酵形成的成分痕迹,包括糜黍、大麦、薏米...
3月11至13日在杭州召开的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专家咨询会上,来自全国各地19家科研单位的考古学家、水利史及水利工程研究专家听取了良渚古城及其外围水利系统的考古成果汇报,现场考察了莫角山遗址、北城墙及西城墙遗址及塘山、石坞堤坝遗址及老虎岭、鲤鱼山发掘现场。专家认定,良渚古城西北部和古城北面发现的11条水坝构成的外围水利系统是良渚文化时期人工堆筑的大型工程,是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史的重要发现,开启了史前...
自80年前良渚遗址被发现以来,这块34平方公里的土地一直带给我们非常多的惊喜。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大量玉礼器被发掘,巨型建筑基址被发现;2007年,良渚古城被发现;2009年开始,水坝遗址陆续出土,这也让华夏文明有了同时期堪比埃及、两河文明的水利系统。 3月11—13日,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19家科研单位的考古学、水利史及水利工程研究专家,应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邀请,来到...
1月16日,位于中州大道连霍高速口东南角的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隆重举行开馆仪式。这是我省唯一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生活在郑州的朋友,想了解5000年前我们的祖先是咋生活的吗? 【开馆】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升级 1964年,考古工作者在中州大道连霍高速口东南角这个地方,发现了古代聚落遗址。经过50余年的25次发掘,发掘面积6600多平方米。考古工作者最终确定这是一处包含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夏、商时...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摘要】距今5000年前后西辽河上游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有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受这一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影响,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虽然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农业经济,但农业经济始终未能取代采集渔猎经济成为主导性经济部门。这与基本处于同一时期的黄河流域原始文化的生业方式形成鲜明对比,充分说明生态环境对史前时期生业方式的选择和文化面貌的塑造有着重要...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南科学园区开发过程发现大量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从1996年开始挖掘,耗费15年总计抢救34处,经过整理发现文物中遗留有稻米、小米和其他动植物,且米粒外型大小都差不多,这是目前发现台湾最早出现的农业,显示当时已有选种甚至育种的技术。 台湾“中研院院士”臧振华领导的考古团队抢救出的南科遗址,年代距今5000年至300年间,涵盖了10个考古文化期,考古花费的时间、人力、发掘面积、出土...
不见武力征战却出现“一人独尊” 文明程度不高,玉器制作却很精美 农业耕作出现,原始信仰萌芽 红山文明问题,是1986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依据辽西地区牛河梁遗址群发现的红山文明的“坛、庙、冢”等遗存,经过多年的思考而提出来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课题。这一课题的提出,立即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新高潮,并持续至今。 经过近30年的考古发掘、发现、研究...
半拉山积石冢出土的石雕人像。 日前,考古学家在朝阳市龙城区召都巴镇尹杖子村半拉山山顶积石冢进行抢救性挖掘保护时,挖掘出大量陶器和石器,其中现场出土的两件5000年前红山文化时期先人头像,具有极高的学术、艺术价值,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积石冢是距今5000年前红山文化时期比较普遍的丧葬方式,多建在山丘顶部,先砌出石棺墓再垒砌石块,不仅有屹立山陵之感,还兼具祭祀功能。龙城区文化局局长李玉江...
半拉山积石冢出土的石雕人像。 半拉山积石冢出土的陶人头像。 图片由李玉江提供 日前,考古学家在朝阳市龙城区召都巴镇尹杖子村半拉山山顶积石冢进行抢救性挖掘保护时,挖掘出大量陶器和石器,其中现场出土的两件5000年前红山文化时期先人头像,具有极高的学术、艺术价值,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积石冢是距今5000年前红山文化时期比较普遍的丧葬方式,多建在山丘顶部,先砌出石棺墓再垒砌石块...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