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凤凰卫视12月12日《文化大观园》,以下为文字实录: 马未都:内地投资途径缩减商人扎堆艺术品 解说:拍卖会上企业大佬频频出手,有钱、任性,过亿天价屡见不鲜,是炫富?是投资?还是另有目的? 马未都(收藏家):你只要不花,这个钱根本没有意义。 解说:天价收藏又是否物有所值? 马未都:有一种声音说呢,这画一辈子值不了这钱了。 2014年,美国当地时间11月...
在收藏界,提起马未都,圈内人都尊其为大家。马未都以收藏古代瓷器、明清家具闻名,收藏经历可用四个字概括:捡漏淘宝。 据马未都说,他手上的大部分文物都是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地摊上“捡”米的。“我搞收藏是兴趣所致,年轻时有机会,幸运地买到了很多廉价的珍品。”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里,文物极为便宜。 北京有很多半地下状态的市场,马未都经常出入如玉渊潭东门、北海北门、朝阳门等自发形成的古玩交易市...
周末清晨,古玩市场人头攒动,大家都在埋头淘宝贝,这就是中国现在的一个收藏现象。回顾身边的收藏现状,我认为,中国人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注重曾经灿烂的文明。衣食无忧的人们纷纷转而关注精神需求,新的一轮“收藏热”已然形成。 据统计,我国历史上经历了五次“收藏热”,第一次是北宋时期,第二次是晚明时期,第三次是康乾盛世,第四次是晚清到民国初期。“第五次就是今天,每一个普通收藏者都可以感受到收藏带...
由观复博物馆与观复宝库共同举办的“观复博物馆·黄金宝藏”金器特展这些天在上海外滩22号预展。收藏家、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日前在接受记者(www.thepaper.cn)专访时表示,上海观复博物馆明年6月份将在上海中心大厦开幕。与其一同开放的还有依托观复博物馆所打造的6000余平方米的观复宝库。对于民营博物馆的理念,马未都说:“我们不会免费,我们民营博物馆一定是收费的,因为我们本身就是 野生动物 —...
马未都原来的笔名叫“瘦马”,这个笔名后来因为他离开文坛而被另一个“瘦马”拿走。80年代初,他是《青年文学》的编辑,专门挖掘新潮小说家,自己也发表过小说、报告文学百余篇。他的收藏兴趣始于“文革”,80年代中又较早意识到收藏与投资的重要性,从收陶起步而成为专家,至今已有陶瓷、古家具、玉器古玩等藏品逾千件。1996年马未都创办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该博物馆原坐落于北京琉璃厂,除日常陈列外,还策划组织各种...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这几天,著名收藏专家马未都在网上吐槽说"装路牌的十年坎坷",引起了讨论。马未都在博客中写到,公益博物馆、观复博物馆设立指路牌,却无处申请审批,最后只好自己竖立了一个指路牌,然而多年以来,它多次被相关执法部门摘掉。可是在同样一个位置有一些路牌却常年"屹立不倒"。当他拨打这些路牌上的报装电话的时候得知竖立路牌需要每年交1万5千块钱,那这些神秘的安装人到底有什么门道呢? ...
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在去年年底便与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签订了合作协议;在与英国国立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V&A)历经两年谈判后的今年6月17日,在国家总理李克强访英期间的见证下,就共同创办中国首个大型设计博物馆签署合作协议。在这次“创意互联·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发布会”活动上,国际著名建筑师、本文化艺术中心建筑设计者桢文彦先生,英国国立维多利亚及艾伯特博物馆(V&A)馆长马丁·罗特...
基本上整个聊天的过程就是笑声不断,笑完还得说一句“您太逗了”,才算尽兴。跟马先生吃过几次饭,其中一次难得他有雅兴聊聊人生往事,一桌人从午餐开始就笑个不停,一直笑到太阳偏西才算打住。笑归笑,难得的是那些事,不但有趣,还有回味。 一个是他20多岁当铣工时的故事。他当时是在北京的第七机械部二院,航天工业,属于保密单位。上世纪80年代初,那是个挺不赖的工作。我查了查铣工的准确解释,“铣工就是根据设...
曾有人称马先生是“收藏界的相声演员”,如果你跟他聊过天,就会知道所言甚是,基本上整个聊天的过程就是笑声不断,笑完还得说一句“您太逗了”,才算尽兴。跟马先生吃过几次饭,其中一次难得他有雅兴聊聊人生往事,一桌人从午餐开始就笑个不停,一直笑到太阳偏西才算打住。笑归笑,难得的是那些事,不但有趣,还有回味。 一个是他20多岁当铣工时的故事。他当时是在北京的第七机械部二院,航天工业,属于保密单位。上世纪...
核心提示 传说中的神童,1985年生人,年近三十。 被冠以“中国考古第一大家”,但知名收藏人士马未都称“不知道这个人”。 很多报道说郝笛为北大历史系客座教授,但北大资源学院文物学院院长刘雄明确表示:“当然不是。” 第一个采访报道郝笛的天津《每日新报》魏孝民:“他是一个商人,不是神。” 微信中最近热传的考古神童报道 其实是多年前的旧闻 主角如今已年近三十 “5岁开始迷恋文物,八九岁就赚...
功甫帖 刘益谦 5月17日21:55分,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以《艺术品市场何寻真功夫》为题,用20分钟大板块,对闻名财经界的“功甫帖”事件进行了跟踪报道。这也是央视第一次对“功甫帖”进行了如此重量级的报道。 报道全景展现了《功甫帖》纷争始末,跟拍了事件当事人刘益谦身在旋涡中的酸甜苦辣,品味其作为中国收藏第一人的百味人生。并以此为引子,对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对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乱...
唐代邢窑“盈”字款白瓷碗 清康熙郎窑红穿带瓶 清康熙郎窑绿釉梅瓶 清康熙粉彩花蝶纹盘 瓷器是收藏中最庞杂博大的一支,瓷器一旦被冠以“官窑”的名头,就会身价倍增。那么到底什么是官窑?不同时期的官窑又呈现出怎样的风采呢? 自唐代至明清均有宫廷用瓷 官窑的历史很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唐玄宗时期,“百宝大盈库”中就有“盈”字款的邢窑作品,这可以视为最早的官窑。“官窑”之所以得名主要源自它...
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中国最具影响力收藏名家马未都,昨日应邀来汉参加长城建设·九台别墅的文化活动。谈起不久前的故宫失窃,马未都毫不客气地说:“我的博物馆安保措施比故宫好得多。”此外,他还直指中国收藏热与国民投资渠道太少直接相关。而作为曾经名噪一时的文学青年,他坦言现在的自己没有时间“瞎编”小说了。 2011年5月,故宫博物馆失窃事件闹得纷纷扰扰。作为中国首家超规模私立博物馆的创...
在北京东边的一个城乡结合部,有个不起眼的院落,外面灰头土脸,里面却别有洞天。这就是中国第一家正式注册的私人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中心。这里收藏的数千件文物和古董,记录了它们和马未都的不解之缘。 年过半百的马未都,在当代中国收藏界,名声如雷贯耳。“马眼看好什么,什么就涨”,是许多收藏人士的口头禅和流行语;他写的《马说陶瓷》一书,也成了陶瓷收藏爱好者的“圣经”。 此外,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