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关注《功甫帖》 马未都指上博专家滥用权力
功甫帖
刘益谦
5月17日21:55分,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以《艺术品市场何寻真功夫》为题,用20分钟大板块,对闻名财经界的“功甫帖”事件进行了跟踪报道。这也是央视第一次对“功甫帖”进行了如此重量级的报道。 报道全景展现了《功甫帖》纷争始末,跟拍了事件当事人刘益谦身在旋涡中的酸甜苦辣,品味其作为中国收藏第一人的百味人生。并以此为引子,对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对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乱象,表达了栏目独特的观点。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在节目中更直接指出,假设是故宫买了《功甫帖》,他敢保证上海博物馆的三位研究员不敢说话,更谴责专家利用权力发声、透支公立博物馆的公信力。
2013年9月,上海藏家刘益谦在纽约苏富比耗资822.9万美元购买苏轼《功甫帖》。四个月后,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三位研究员即通过《新民晚报》发布观点称刘益谦所拍《功甫帖》为晚清摹本。刘益谦继而连发三份公开声明,并带《功甫帖》原件进京,利用多种科学仪器对原帖进行验证,证实该贴为苏东坡真迹。央视财经频道全程跟踪发布会,并进入上海龙美术馆实地采访,探究《功甫帖》之争的来龙去脉。
刘益谦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在竞买这件东西的时候,自己也咨询过业内十几个对中国古代书画比较有研究的人,并反问上博专家:“《功甫帖》起拍价是30万美金,最后我买回来是800万美金。这个过程中间有十来个人竞拍。这十来个人都不懂吗?”记者询问上博研究员的质疑是否遵循了市场既定规则时,刘益谦认为:“龙美术馆是一个民营美术馆,这个生存空间是很狭窄的,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不说事先给我一点帮助,你总不能说我买完了以后,付完钱了以后,再通过这种大众媒体,来公开指责我是一件伪作。”
在《中国财经报道》对“功甫帖”新闻发布会的报道中,之前曾反复叮嘱记者不要用强光照射《功甫帖》的收藏家刘益谦,不得不忍痛将《功甫帖》暴露在记者蜂拥的镜头下,并接受高倍扫描仪和200倍放大镜的检测,原本高雅昂贵的艺术品,以这种方式成为社会焦点事件,让刘益谦颇感无奈。到场的著名收藏家、文化评论家马未都上台说:“我是站在一个公正的角度去说话,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这个事可以假设,假设《功甫帖》是故宫买的,是国家博物馆买的。我保你上海三位研究员全都不说话”。马未都在鉴定发布会后接受央视频道的采访时说:“现在是民办博物馆最初的发展的阶段,我觉得用这样的一个很鲁莽的态度,对待像龙美术馆重金购回的一件东西,我首先觉得是一个不公平,我们社会是讲公平的,我们希望在一个公平的平台上来探讨问题,至于学术研究谁都可以发声,发声你不能利用你的权利发声。如果说你就是一个普通人,你怎么发声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你身后肩负着一个单位,那么尤其这个单位又是有公信力,那么你发声就要十分小心。”
对于“功甫帖”事件,大众媒体关注更多的是真与假,但作为新中国第一家民营博物馆——观复博物馆的主人,马未都和刘益谦一样,认为这件事是民营博物馆与公立博物馆之间矛盾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我国现有的政策是,国家公立文博机构, 不能为民间收藏家的藏品进行鉴定。也就是说,国家有最高的文物鉴定机构,但这种机构,不会为《功甫帖》进行鉴定,尽管它已引得全球关注,但只是因为它民营企业家的藏品。《中国财经报道》表达观点认为,中国艺术品市场近年来发展很快,但繁荣的背后,隐藏着诸多危机,真的有时被说成假的,假的有时却变成真的 ,在文物鉴定专业人才严重奇缺以及文博政策还没有更开放的今天, 中国艺术品向更成熟的市场迈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