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30年前你和中国人说黄花梨,每个人都会很茫然。我小时候知道的有名的梨是山东的烟台梨、莱阳梨,前者绵后者酥,因为爹是山东人,说起山东梨来永远赞不绝口;我从小生在北京,知道北京的京白梨、大鸭梨,京白梨有异香,大鸭梨汁水甜。 黄花梨作为木头之名在社会上获得认知是在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珍赏》出版之后,此书1985年面世,进入21世纪才让社会广泛知晓。黄花梨作为明清两代最后优良的用材,开始也不叫黄花梨,...
30年前你和中国人说黄花梨,每个人都会很茫然。我小时候知道的有名的梨是山东的烟台梨、莱阳梨,前者绵后者酥,因为爹是山东人,说起山东梨来永远赞不绝口;我从小生在北京,知道北京的京白梨、大鸭梨,京白梨有异香,大鸭梨汁水甜。 黄花梨作为木头之名在社会上获得认知是在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珍赏》出版之后,此书1985年面世,进入21世纪才让社会广泛知晓。黄花梨作为明清两代最后优良的用材,开始也不叫黄花梨...
中国历史上有五次收藏热,包括今天,每次收藏的时尚都发生变化。比如永宣青花、成化斗彩、唐三彩、清代粉彩、单色釉等等,都在某一时期引领时尚,被很多人追逐。今天的收藏时尚是什么呢?像元青花、清代宫廷粉彩、单色釉、珐琅彩,都屡创高价。收藏时尚是社会气氛综合的表现,这个社会气氛包括了文化、财富以及人的心态。今天是一个刚刚恢复起来的、二百年以来最富饶的时期,现在的心态和审美跟乾隆时期非常接近。那么,我们在收藏...
图片资料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达芬奇的画作“蒙娜丽莎”算是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最珍贵的藏品,但是意大利的社会活动家最近收集了全国15万人的签名,共同呼吁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将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归还给这幅名画的“诞生地”——佛罗伦萨。这个请求将会得到怎样的回应? 历史上,这幅蒙娜丽莎曾经在1911年被一名意大利人偷出...
黄花梨木纹和黄花梨家具。 (观复博物馆供图) 紫檀木纹和紫檀家具。 (观复博物馆供图) 南方周末资料图 口述:马未都 采访: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季艺 硬木不像软木那么耐腐 中国古代家具用材文化高峰在明末形成,明末资本主义萌芽,朝廷奢靡,百姓富足,导致中国人非常注重材质。 不仅仅是木...
《收藏马未都》文化传播力研讨会举行 广西电视台近日举办“《收藏马未都》文化传播力研讨会”,马未都在其间对于自己在这档收藏鉴宝类节目中从不提文物价格的习惯表示,谈文物价格没有意义,公众的视线不应该集中在价钱上。 在研讨会上,马未都从与广西电视台合作打造文化栏目《收藏马未都》的初衷及体会开始,做了“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电视节目中进行传播的思考”的专题发...
最近,王刚在节目中砸的瓷器究竟是真是假再度成为收藏和电视界的热点话题。收藏大家马未都近日现身南宁参加广西电视台“《收藏马未都》文化传播力研讨会”时接受采访,虽然不愿明确就“王刚砸宝”评议,但委婉地指出,“真与假,在文物鉴定中是很重要的,而在公众收藏领域却未必。今天很多收藏爱好者收藏的是古文物的仿制品,这不代表他们不懂收藏,他们可能是经济能...
商人谢根荣找来一堆玉片,请牛福忠串成了“金缕玉衣”。牛福忠是北京中博雅文物鉴定中心鉴定委员会主任,他又请来中国收藏家协会前秘书长王文祥、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杨伯达、北京大学宝石鉴定中心前主任杨富绪、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前副主任委员史树青,5位专家在装着“金缕玉衣”的玻璃柜子外“走了一趟看了看”,便为这件“文物̶...
节目常以主持人棰砸赝品来制造高潮 近日,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同时下达多个文件,要求同时就加强文物鉴定类广播电视节目管理,并对拍卖等作出进一步的具体规定(本报曾报道)。昨日,成都商报记者就此采访了马未都等相关业内人士,马未都表示,“不估价才能真正避免鉴宝节目过度娱乐化。” 近期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同时下达多个文件中,均要求同时就加强文物鉴定类广播电视节目管理,要求各级广播...
黄花梨交椅 十七世纪 高一百零四厘米 美国明那波里斯博物馆藏。 1996年,美国纽约佳士得公司拍卖了这把黄花梨交椅,成交价50多万美元。买主把它捐给了自己家乡的美国明那波里斯博物馆。该馆为此交椅设了专门的展区,供大家参观。某天来了个大胖子,一屁股把这椅子坐塌了。之后,明那波里斯博物馆聘请了专家将交椅修复后就再不允许人坐了。 我最初喜欢古家具时,北京还有几位能修复古家具的老师傅,他们退休在家...
马未都 中国古董在国外的博物馆中总是披着神秘的东方面纱。从1840年到1949年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古董通过各种渠道流向欧洲及美国。西方各国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大约都是在这一个多世纪中完成的,那时的中国可能是两千年以来的最低谷,所以艺术品价格极低,都是外国买主说了算,正因为如此,博物馆中的中国艺术品少有失窃。 这些年情况有些改观。由于中国的崛起,艺术品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迅猛涨价,美国金融危机后...
明何朝宗德化观音 清康熙郎窑红穿带瓶 一件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上周以2亿多港元创下宋瓷世界拍卖的新纪录,这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何谓真正的中国瓷器。本期《东方早报(微博)·艺术评论》特刊发收藏家马未都从“瓷之色”的角度对陶瓷与中国文化的思考心得。在烧制瓷器的追求上,白色一开始就是追求的终点,追求白瓷的过程是在做一个减法。人们追求尽可能地烧白,但结果的呈现却是不...
陈昌全 中华书局2008年11月出版的《马未都说收藏·明清笔筒》,是马未都先生论中国传统文房用具——笔筒的专书,为什么不讲“中国笔筒”而讲“明清笔筒呢?那是因为马先生认为笔筒产生于明中叶以后,马先生在书中写道“比起其他文具,笔筒简单而实用,可是在明朝中叶之前,文房用具中却没有笔筒。”“就目前已知的实物论,笔筒的产生不会早于明代的嘉靖朝。” 关于中国笔筒大约出现于明朝中晚期的观点,在百度百科中也...
白玉浮雕夔龙纹活环香炉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 ■人物小传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2008年登上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讲授文物收藏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 著有《马未都说收藏》系列五本、《马未都说》系列三本、《醉文明》系列、《瓷之色》等。 约访马未都的时间是由他确定的。 12月15日中午,记者打通了他的手机,这也是本报记...
白玉浮雕夔龙纹活环香炉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 人物小传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2008年登上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讲授文物收藏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 著有《马未都说收藏》系列五本、《马未都说》系列三本、《醉文明》系列、《瓷之色》等。 约访马未都的时间是由他确定的。 12月15日中午,记者打通了他的手机,这也是本报记者首次与他...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