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在最新出版的宁夏固原南塬隋唐墓地考古发掘报告中,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在已发掘的40座隋唐墓葬中发现了6具白种人遗骨。据悉,这些经过人骨专家鉴定的隋唐时期白种人遗骨,在内地是首次发现。而出土的一枚萨珊卑路斯银币,则被看做是波斯萨珊朝通使中国或粟特商人在当地的遗留物。 从公元四世纪开始,就有粟特人移居中国,此后不断向内地发展。到盛唐时期,因经商、传教、留学和入质而来的中亚、西亚人更多。这些深目、高鼻...
隋唐时期,家具以雍容华贵为美,有刻意追求繁缛修饰的倾向。至五代时,家具风格改为崇尚简洁,为宋代家具的风格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隋唐五代的家具出现了两个变化:一是坐具类家具的品种增多和桌的出现。椅子在中原地区逐渐流行,当时称为“倚子”。几、案的高度与坐具的高度有关,坐具高了,几、案也势必加高,这样就引起大多数家具向高型发展,而高型家具的发展又会对住室高度、器物尺寸、器物...
记者今天从陕西省文物部门获悉,此间文物工作者近日在位于陕西省南部的留坝县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一处隋唐时期的佛教造像龛。有关人士称,这一发现填补了陕南地区隋唐石窟造像的空白。 留坝县地处陕西省西南,汉中市北部,历史悠久,境内始建于周、秦年间的古褒斜栈道纵贯南北,蜿蜒百里,是人类早期交通史上的壮举。加之陈仓、连云栈道遗迹星罗棋布,有“古栈道博物馆”之称。近日,陕西省文物普查队...
陕西省文物部门近日在位于本省南部的留坝县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一处隋唐时期的佛教造像龛,这一发现填补了陕南隋唐石窟造像的空白。 陕西省文物普查队近日进行文物普查时,在留坝县武关驿镇武关河村发现一处佛教造像龛,这一造像龛名称为武关河佛教造像龛,造像龛开凿于一块独立的巨石上。巨石为不规则长方体,高220厘米,底边180厘米,厚150厘米。 这座佛龛分别凿于石头的两面,一为尖拱室龛,一为圆拱室龛。尖拱...
公元581年杨坚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改元开皇,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 隋的统一,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促进了各民族间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尽管隋政权仅38年,但隋文帝创立的一些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方面的制度,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统一不久的隋朝,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逐渐暴露,土地兼并加剧,社会矛盾日益加深,特别是炀帝穷兵赎武,横征暴敛,穷奢极侈,大修宫河,巡游无度,连年征...
河北省蠡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近日成功入库收藏一北朝至隋唐时期古石棺。 据蠡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辛俊良介绍,该石棺为青石质,长2.2米、前宽0.9米、后宽0.55米、前高0.7米、后高0.4米。石棺的雕饰全部为浅浮雕,右侧为青龙,左侧为白虎,前端为朱雀,后端为玄武。这是中国古代二十八星宿东西南北各方七宿的合称,也是道教所奉各方的神。 据河北大学考古专家李文龙副研究员介绍,根据门的形状和4神的形象可以...
自晋元帝建武元年(317)至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其间644年,北京曾先后三次成为都城。 东晋政权偏安南方,北方出现了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前燕主慕容俊建都龙城(今辽宁朝阳),他于后赵永宁元年(350),率兵攻破蓟城。慕容俊于元玺元年(352)即皇帝位,以蓟城为国都,以龙城为陪都,但慕容俊于光寿元年(357)自蓟迁都...
杨坚先后兼并了北周和南陈,统一中原,方国号隋,至炀帝而亡。时间不长,但这一时期的陶瓷业却比较发达。这是一个承上(南北朝)启下(唐代)的过渡时期,它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风格的开始。陶瓷器造型基本上继承了南北朝的风格,又有所变化,更加饱满。从已经发掘出的隋墓里,我们可看到大量质量较高的白瓷。 唐代是被公认的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定都长安,洛阳为陪都。在这两个地方都出土了大量唐三彩,艺术和技术上都非常高...
近日,孝昌县小河镇黄砦村村民苏守军在苏家湾挖新房地基时,竟挖出瓷罐、瓷碗。6月25日,经孝感市、孝昌县博物馆考古专家现场鉴定,该处原为隋唐古墓。 6月21日,村民苏守军在苏家湾挖地基时,挖到大量古砖和几个瓷罐、瓷碗。他感觉可能是文物,于是迅速向孝感市博物馆报告。25日,记者随孝感市博物馆考古专家前往该地,在苏守军挖的田字形地基里看到,地基深约80公分,四处地方有青砖,青砖比现在的红砖要大得多,两...
3月20日,记者在巴州区文管所了解到,国家发改委、国家文物局根据抢救性保护古文化遗址和文物保护“十一五”专项规划项目库规划下达1269万元资金,专项对南龛石窟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对窟檐进行接檐防渗排水保护。3月8日,巴州区文物管理所邀请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专家对南龛进行了现场踏勘,设计制作了两项工程的具体实施方案,近期将报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论证评审,可望在2008年、20...
麦地里被挖开的墓穴 曾出土的唐三彩碎片 市民孔先生无意中在铜山县茅村镇微山村花马庄南面的麦地里,发现了7处新的古墓盗洞。经考古专家勘察,判定古墓盗洞所处位置是隋唐时期的一个大型古葬墓群,墓室文物可能被盗。 从墓葬中挖掘出的碎瓷片和墓砖 两天出现7处盗洞 孔先生说,12日他和朋友从花马庄南面的麦地经过时,无意中发现地里有3处盗洞。他从洞边挖出的新鲜泥土推测,这3处盗洞应...
洛阳是中国著名的古城,历史上十三个朝代曾在此建都,但由于战争和人为的摧残,在地面上留下的遗物很少,大部分的历史遗迹都在地下,经过考古调查证实了的就有南北朝汉魏洛阳的遗址和隋唐洛阳城的遗址,以及邙山上众多历代墓葬群。我们在博物馆和古玩市场上看到的唐三彩、汉以来的陶俑等陪葬品,很多都出自洛阳附近的地下。 1995年洛阳进行了改革开放以来新一轮总体规划。负责这项工作的河南省规划设计院乔总工程师毕业于同...
此间考古人员近日在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发掘过程中,发现了大量人和动物的足迹及车辙痕迹。 其中骆驼蹄印的发现,不仅为“洛阳是丝绸之路起点之一”提供了新的佐证,也证明一千多年前的洛阳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保持着重要的商贸往来。 据介绍,始建于隋朝的定鼎门先后被唐、后梁、后唐、后周和北宋使用,时间长达五百三十年。考古人员此次发掘除在城门门口发现的大面积的大量人和动物的足迹及车辙痕...
从河南省洛阳市文物局获悉,历时一年多的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发掘工作近日结束。4日,据参加发掘工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介绍,隋唐洛阳城定鼎门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沿用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城门。 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唐朝继续沿用。五代至宋,虽然东京汴梁是当时的政治中心,但隋唐洛阳城继续使用,称西京或洛京。自隋至北宋,隋唐洛阳城的平面布局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主要由宫城、皇城...
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基础遗址 埋藏在地下1000多年的铁铸器 历时一年的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发掘工作近日结束。发掘显示,作为隋唐洛阳城郭城正门,定鼎门沿用时间长达530年,是目前所知我国古代都城城门中沿用时间最长的。 对遗址进行妥善保护 发掘现场 发掘规模创纪录 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唐朝继续沿用为都。五代至宋,虽然东京汴梁是当时的政治中心,但隋唐...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