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墓葬首次发现白种人遗骨 见证中西文化交流

在最新出版的宁夏固原南塬隋唐墓地考古发掘报告中,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在已发掘的40座隋唐墓葬中发现了6具白种人遗骨。据悉,这些经过人骨专家鉴定的隋唐时期白种人遗骨,在内地是首次发现。而出土的一枚萨珊卑路斯银币,则被看做是波斯萨珊朝通使中国或粟特商人在当地的遗留物。

从公元四世纪开始,就有粟特人移居中国,此后不断向内地发展。到盛唐时期,因经商、传教、留学和入质而来的中亚、西亚人更多。这些深目、高鼻、多须、善于经商的粟特人,实际上成为中古时期丝绸之路上的友好使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考古人员在固原南郊就发掘过中亚粟特侨民墓地。其中出土的“安娘墓志”就明确记载安娘是中亚安国人的后裔。而同一地区发现的史道洛之妻康氏墓,则证明墓主人出生于萨马尔罕,是中亚康国人后裔。

这次发现的6具白种人遗骨,是分别从4座隋唐墓葬中出土的。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人骨鉴定专家韩康信鉴定,他们的头骨颅面形态都具有白种人的鲜明特征。考古发现,这些入华的粟特人基本是族内通婚,维持着生前聚族而居、死后聚族而葬的习惯。但他们因久居而渐习唐礼,丧葬形式也逐渐汉化。

6具白种人遗骨的发现,直观、真实地反映了隋唐时期留寓在今宁夏固原地区的异族居民的生活状况,为研究隋唐时期这一地区社会生活、丧葬习俗、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