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2010年7~9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彭阳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对位于彭阳县新集乡姚河村海子组以北的一处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重点清理墓葬26座,时代最早可至北魏,最晚到清代早期,经历北魏、隋、唐、宋、清,其中以隋唐墓葬居多。出土了包括波斯卑路斯银币、四神仁寿铭带纹铜镜在内的陶器、瓷器、银器、铜器等珍贵文物百余件(枚),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北魏墓仅发现1座,为洞室墓、梯形半竖穴斜坡墓道,墓道朝...
(记者张东振 张明)昨日(15日)下午,记者接到群众举报,反映景县景州镇小留屯一座古墓被破坏,希望给予关注。下午2时30分,记者来到景县小留屯古墓,这座古墓是用土堆积起来的,有5米多高,占地3亩左右,古墓西北边矗立着“衡水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留屯墓葬。衡水市人民政府2009年10月立”的标牌。古墓南侧,已被挖土机掘去3米多,古墓里的尸骨已经露出地面,一位60多岁的老人指着...
为配合隋唐洛阳城宫城中心区的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于2008年3月至2010年9月对宫城中心区遗址进行的科学的考古发掘工作,宫城中心区发掘区正处于隋唐洛阳城宫城正殿范围内。文献记载,宫城正殿隋称乾阳殿,唐代先后称为乾元殿、明堂、含元殿等,五代为朝元殿,北宋称为太极殿。这一区域内先后发掘清理出了明堂和天堂遗址等。 一、明堂遗址 明堂是武周时期的宫城正殿,按礼制明堂应建在郭城之南三里之外,七里之内...
昨天记者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为了配合徐明高速公路(徐州——明光)建设,经过一个多月的抢救性发掘,在对泗县一处汉代至唐宋的古遗址发掘中,首次发现了隋唐大运河的北堤坝,此堤坝的发现将隋唐大运河现存古河道向北延伸了7.5米。 据负责此次考古发掘的现场负责人任一龙介绍,该遗址位于泗县长沟镇刘圩村,为了配合徐明高速公路(徐州——明光)建设,3月1日开始,他们对这里的一处汉代至唐宋时期的古遗迹进行抢救性...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铠甲为两裆垲和明光垲。两裆垲的结构比前代有所进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变化。一般身甲全鱼鳞等形状的小甲片编制,长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来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摆为弯月形、荷叶形甲片,用以保护小腹。这些改进大大增强了腰部以下的防御。明光垲的形制基本上与南北朝时期相同,只是腿裙变得更长。隋代戎服为圆领长袍。本图为隋代武士复原图(左为戎服,右为胄甲)。 唐代胄甲,用于实战的,主要是铁...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敦煌莫高窟出土的绢画妇女及《簪花仕女图》所绘的贵族妇女以及南唐二陵墓出土的陶塑妇女服饰,都是这一时期的典型样式。唐代贵族妇女,头簪特大花朵,身穿透明纱衣,纱衣的里面不穿内衣,仅以轻纱蔽体,这是一种大胆的装束,从中也反映出当时妇女的思想开放。大袖衫裙样式为大袖、对襟,佩以长裙、披帛。此...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帏帽是妇女出行时,为了遮蔽面容,不让路人窥视而设计的帽子。此图为戴帏帽、穿襦裙的妇女(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彩绘陶俑)。 隋唐帏帽:戴帏帽、穿襦裙的妇女(唐三彩)。本图妇女所戴的帽子,是帷帽发展变化而来,它虽然没有宽檐的“斗...
隋唐帏帽:戴帏帽、穿襦裙的妇女(唐三彩)。本图妇女所戴的帽子,是帷帽发展变化而来,它虽然没有宽檐的“斗笠”和网状的纱面,但仍属帏帽的一种,且比原来的形制更为简便,所以在当时非常流行。它的作用,仅限于遮挡风尘,与原来用以“避人窥视”已完全不同。
隋唐妇女服饰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半臂,又称“半袖”,是一种从短襦中脱胎出来的服式。一般为短袖、对襟,衣长与腰齐,并在胸前结带。样式还有“套衫”式的,穿时由头套穿。半臂下摆,可显现在外,也可以象短襦那样束在里面...
胡服流行于元、天宝年间。它的特征是翻领、对巾、窄袖、锦边。女装男性化是唐代社会开放的表现之一,妇女穿着男装是当时一种时尚。在陕西等地的墓中壁画有大量反映。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绢画中也有这类服装的妇女。凡穿胡服的妇女,腰间都系有革带,革带上原来是北方民族的装饰,在魏晋时传入中原。到了唐代,曾一度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上面悬挂算袋、刀子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开元以后...
隋代时期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以上身着襦还、袄、衫,下身束裙子。短襦长裙是最为基本形式。它的一个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下图为隋朝时期的短襦、长裙及翻领窄袖女服穿戴展示图。 唐女服多用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以轻薄的纱罗裁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都在两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随着手臂的摆动而不时飘舞,非常美...
隋唐时期的男子服装主要形式,为圆领袍衫。官员的袍衫一颜色来区分等级。唐人阎立本绘《步辇图》,是吐蕃丞相禄东赞进见太宗李世民的故事,其中汉族男子都戴幞头穿袍衫,惟以颜色区别。图中所绘袍衫,下部施有一横襕,这种襕衫一直延续到宋代,当作“士人上服”。胡服流行于元、天宝年间。它的特征是翻领、对襟、窄袖。在陕西等地的墓中壁画有大量反映。此图为裹幞头、穿翻领胡服、腰束革带、革靴的侍卫。
隋唐胡服:胡服流行于元、天宝年间。它的特征是翻领、对巾、窄袖、锦边。在陕西等地的墓中壁画有大量反映。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绢画中也有这类服装的妇女。凡穿胡服的妇女,腰间都系有革带,革带上原来是北方民族的装饰,在魏晋时传入中原。到了唐代,曾一度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上面悬挂算袋、刀子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开元以后,由于朝廷有了新的规定,所以一般官员不再佩挂。但在民间...
隋唐胡服:胡服流行于元、天宝年间。它的特征是翻领、对巾、窄袖。在陕西等地的墓中壁画有大量反映。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绢画中也有这类服装的妇女。凡穿胡服的妇女,腰间都系有革带,革带上原来是北方民族的装饰,在魏晋时传入中原。到了唐代,曾一度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上面悬挂算袋、刀子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开元以后,由于朝廷有了新的规定,所以一般官员不再佩挂。但在民间妇女中...
隋唐时期群臣服饰有衮冕(入朝、祭、亲迎等服之)、氅冕(侯八旒、伯七旒、服七章,受册、入朝、祭、迎亲服之)、毳冕(子六旒、男五旒,服五章)、弁服(自天子以下,内外九品以上,朱衣裳,素革带,穿皮履,为公服)、裤褶(五品以上为紫、六品以下为绛,宿卫及仗内加两裆,为文官副职)、礼服(承袭隋朝旧,: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佩围裳,玉佩组绶一应俱全,在大袖衫外加着裲)等等。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