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记者近日从陕西文物部门了解到,考古人员在西安发掘了30座隋代小型墓葬,形制均为土洞室墓。专家推测,该墓地是隋代大兴城外宫人用墓区,并沿用至唐初。 据统计,30座墓葬中19座出土有随葬品,共计各类器物63件(组),出土隋五铢钱140余枚。陶瓷器主要以泥质灰陶、泥质红陶和青瓷为主,有罐、壶、杯、陶俑和模型明器等。 考古人员依据残留墓主遗骸初步确定,5座墓主系成年女性,2座成年男性墓,女性墓主占比较...
15日,西安市文物局举办“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深化巩固博物馆公众教育工作座谈研讨会,当地文博界专家及从业者畅谈、建言文博“大学校”。 目前,西安市登记备案的博物馆数量已达113座。近年来,当地博物馆丰厚馆藏优势得以发挥,公众的认知度和需求日趋增长。 据了解,从2013年起,西安把提升博物馆公众教育能力与社会服务水平作为巩固深化“博物馆城”建设成果的重要途径,组织召开了学术理论研讨会、现场...
西安博物院副院长王锋钧介绍习近平总书记来西安博物院考察时的情况 2015年2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西安博物院考察时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一年后的2月15日,西安市文物局举办“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深化巩固博物馆公众教育工作座谈研讨会,当地文博界专家及从业者畅谈、建言文...
记者4日从陕西文物部门了解到,考古人员在西安发掘了30座隋代小型墓葬,形制均为土洞室墓。专家推测,该墓地是隋代大兴城外宫人用墓区,并沿用至唐初。 墓地位于当地民宅地下,清除基础部分后,墓葬开口暴露。30座墓葬均为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其中25座为平面略呈长方形的直线式洞室墓,5座平面略呈刀形。 刀形墓墓道开凿于墓室南东端,墓道东壁和墓室东壁相连,依照平面差异,墓葬又细分为直背刀形和弧背刀形墓两种...
王锋钧介绍习近平总书记来西安博物院考察时的情况。肖翔 摄 15日下午,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提升西安市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深化巩固博物馆公众教育工作座谈研讨会在西安博物院召开。 去年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安博物院考察调研,西安博物院副院长王锋钧担任讲解。据王锋钧介绍,总书记当时提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并强调“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瑞5日透露,考古人员通过勘探已确认西安昆明池进水口、进水渠、出水口、出水渠、池岸线等遗存,并首次发现了漕渠遗迹。 汉武帝时期开凿的昆明池位于西安西南。除了训练水师外,昆明池还起着游览行猎、生产鱼鳖等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组成的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对昆明池遗址开展了考古勘探。 昆明池大小及其进水口位置长期未能准确认定。刘瑞介绍,据...
日前,绍兴博物馆、柯桥区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安徽博物院等10家文博单位联合在陕西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举办“水乡泽国——东周时期吴越历史文化展”。 展览以江、浙、沪地区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陶瓷器、玉石器等文物为主,展示了三千多年前长江下游吴、越王国崛起和繁荣时代,展览中汇聚了各馆收藏的吴王夫差剑、越王大子不寿矛、越王者旨於睗剑、越王州句剑、越王不光剑、越王差其余剑等...
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城西发掘出30座形制为土洞室墓的 隋代 小型墓葬。专家推断该墓地是 隋代 大兴城外为 宫人 专辟的墓区。 据介绍,30座墓葬中,19座出土有随葬品,包括瓷器、陶俑等器物63件(组),隋五铢钱140余枚。陶瓷器质地主要以泥质灰陶、泥质红陶和青瓷为主,器形有罐、壶、杯、陶俑和模型明器等。依据残留的墓主遗骸,考古人员初步确定5座墓主系成年女性,2座成年男性墓。...
日前,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柯桥区博物馆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水乡泽国——东周时期吴越历史文化展”在陕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幕,本次展览为期3个月。这是柯桥区博物馆的越国文物精品首次亮相西安。 据介绍,“水乡泽国——东周时期吴越历史文化展”分“吴越略影”、“水泽吴越”和“璀璨文化”三大部分,共展出115件东周时期吴越两国的青铜器、陶瓷器和玉器等代表性文物。 为配合此次展览,柯桥区博物馆共有...
图为游客在欣赏申猴朝岁——丙申新春猴文物图片展 春节假期不想出远门的市民注意了:西安博物院新推出的两个展览您不妨去瞧瞧。其中,“俗世雅趣——天津民间艺术展”让您在自家门口就能感受到与三秦大地不一样的津沽风情,领略不同的年俗风味;而“申猴朝岁——丙申新春猴文物图片联展”则能让您在猴年看群猴贺岁,赏文物艺术之美,共祈猴年增瑞、天地同春。 “俗世雅趣——天津民间艺术展”由西安博物院与天津博物馆联合举...
去过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人的都知道,里面的“大唐遗宝”西安何家村窖藏文物特别值得一看,而且已经展出了很多年,为了让文物更好的保存,上个月这批文物刚刚经过了一次系统全面的“体检保养”,今天(2月2日)重新和游人见面。 1970年十月,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附近的一处工地在基建时,无意发现了一处文物,经过文物保护专家们的现场挖掘,共出土了两口和一个陶罐,但里面装载的2000多组件的金银器、玉器等文物震惊了当时...
28日,“水乡泽国——东周时期吴越历史文化展”在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幕,历经2400多年、闻名海内外的“吴王夫差剑”显露真容。 吴、越两国位于长江下游一带。东周时期,吴越先后崛起并逐渐强大,成为周朝在江南地区的重要诸侯国。此次展览包括吴越地区出土的青铜器、陶瓷器及玉器等文物在内的115件展品,体现了吴越先民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和精巧雅致的审美情趣,揭示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记者了解到,当时吴...
昨日,“东周时期吴越历史文化展”在秦陵博物院举行,吴王夫差剑和四代越王剑齐亮相,再现2000多年前吴越争霸的历史。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堪称国宝的吴王夫差剑,这是目前已知存世的9柄吴王夫差剑中保存最完好的一把,2400多年后依然锋利无比。 吴越宝剑誉满天下 在铸剑的历史上,吴、越国的兵器制造技术享誉天下。现如今,留存于世的吴王光剑、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剑等,其上几何暗花纹铸造技术、剑首同心圆纹饰制...
日前,珍藏在城固县博物馆内的224件残损文物,经省文物保护专家的分类清查、精心安放后调运陕西历史博物馆,将接受粘片、焊接、镶嵌、复原等不同的专业修复,这些沉睡几千年的文物,将再现历史风韵。 城固是文物大县,馆藏文物4000多件。其中大部分为出土文物,由于长久埋藏于地下,出土后又受存贮条件和修复技术限制,一些文物局部缺失、残碎、残断、断裂、生锈等残损现象严重,抢修保护迫在眉睫。为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
1月4日,西安市旅游局官微发布了一条赞颂西安城墙的微博,“西安城墙,是孤独的,它的那些老伙计们:北京城墙、南京城墙……早就灰飞烟灭了”。“@南京城墙”官微紧接着回应:南京城墙现存25公里,且大部分是原墙体,不论从体量或等级,都比西安城墙要高。西安城墙和南京城墙的隔空PK,引起了网友们热议。 昨天,在南京市十五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高淳区分组讨论会间隙,南京市市长缪瑞林被问到了这个热点话题,他回应说自己...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