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古猗园惊现文物重器汉代铜鼓、战国佩剑等
2016-08-03 09:57:32 作者:胡玉荣 来源:东方网 已浏览次
据《劳动报》报道,记者昨天从嘉定区独家获悉,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嘉定区普查办在古猗园内,发现汉代铜鼓、战国时期佩剑等重要文物。专家考证后发现,这两件文物可能为嘉定籍清代名臣李锡秦所有。尽管相关史实还有待进一步补充,但两件文物精湛的工艺和保存之完整,让所有人赞叹不已。
清代名臣平叛时获得铜鼓
据嘉定区博物馆原文保部主任金蓉介绍,这面铜鼓直径50厘米,高30厘米,重25千克,整个器物造型硕大,造型典雅,从外观造型和纹饰特征初步推断,应属汉代铜鼓;而战国时期佩剑长41厘米,同样制作精美,制作工艺卓越。
铜鼓是中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青铜打击乐器,用于演奏音乐或伴奏舞蹈;同时作为礼器,也用于祭祀、仪典等活动。那么具有南方特色的汉代铜鼓,又是在什么机缘下,来到了南翔?金蓉说,发现这件文物后,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她的脑海。她想,作为文物中的重器,汉代铜鼓在嘉定应有历史记载,果然在清光绪《嘉定县志》卷二十九金石志中,找到了她想要的答案。
史书记载,清广西巡抚李锡秦平定叛乱时,获得一面铜鼓。李锡秦字瞻仲,宝山人,迁槎里(今嘉定南翔)。雍正二年举人,官至广西巡抚,在任勤修水利,拓垦农田三万余亩。当地百姓建“瑞泉祠”表达对他的感激与尊敬,雍正赐予“惠润田功”的匾额以示表彰。他去世后,朝廷“赐祭葬”,并被列名于广西名宦祠。清朝乾隆四年(1739年),李锡秦担任广西右江守道(属从三品)时,宜山县少数民族闹事,总督马尔泰任命锡秦带兵进剿,在蛮峒得到铜鼓一面。
李锡秦在南翔的住宅称为承翼堂,宅中有赐书楼,恭藏御书福字、御赐匾额等物。而铜鼓也收藏在赐书楼里,但后来不知去向。承翼堂宅中的赐书楼早已不存,但李氏祠堂旧址,在新中国建国之初,办起了嘉定二中,取名“李园”。
是否为旧藏尚待史料补充
那么古猗园内目前所藏的铜鼓来自于什么地方?和李锡秦当初平叛时所获的战利品是同一面铜鼓吗?
金蓉说,她查阅了1992版《嘉定县志》,发现古猗园的铜鼓来自于陈少芸先生的捐赠。陈少芸为南翔镇人。早年随父旅居北京,历任沪宁、沪杭甬两路管理局专员、财政部山东省特派员、江西省财政厅厅长、重庆印花税局局长、上海图书馆顾问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当选为嘉定县第一、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第二届嘉定县人民委员会委员。被推为嘉定县第一届政协委员,当选为该会常委,副秘书长。
1958年受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江浙战争期间,他购置大批棉衣,救济南翔难民。又连续数年捐赠药物、资助贫困子弟学费。后又将名下义庄田收入,全部资助地方公益事业。民国21年,为表示收复东北失地的决心,在古猗园竹枝山巅建造“补阙亭”。上海沦陷期间,他与僚友们相约,以不附汪伪为荣,集资于沪上创办华丰银行,以支持民族实业。民国35年又发起修复被日本侵略军严重破坏的古猗园。解放后,古猗园由人民政府修复扩建,陈少芸又将珍藏多年的铜鼓、佩剑等珍贵文物赠与该园。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