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7月13日,记者从益阳市文物管理处获悉,《兔子山遗址公园及考古博物馆建设概念性规划》已完成待批,遗址有望部分向公众掀开它神秘的面纱。 兔子山遗址位于益阳市赫山区铁铺岭社区,总面积约46.37亩,已进行考古发掘区域面积29.67亩。该城址未间断地保留下了楚、秦、汉、三国乃至唐宋时期的遗迹遗存,古城壕、衙署、古井、地貌、水系等基本格局清晰,是益阳古县衙所在地,延续时间约1500年。
自3月20日起,《博物馆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博物馆管理由政策调控向法制化迈进的新阶段。《博物馆条例》不但规定博物馆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明确博物馆非营利组织的性质,并进一步对博物馆设立、变更和终止,博物馆管理,社会服务,法律责任等相关技术性内容予以限定。更为重要的是,《博物馆条例》首次将利用或者主要利用非国有资产设立的博物馆统一定义为“非国有博物馆”,并从法律规章层面为非国有博物馆的地位...
现场看过沈阳农大后山旧石器遗址的考古发掘,又听过专家关于旧石器的讲座后,参加2015年“沈阳早期人类探秘之旅”公众考古活动的志愿者们,终于迎来令人兴奋的野外考古踏查。在法库叶茂台西山旧、新石器遗址,志愿者们发现了大量的旧石器、新石器时期的石器,其中一件距今约1万年前的玉质石斧被专家现场认定为颇具价值。当然,这些石器是要交给考古部门的! 历经万年的遗址 天上大太阳晒着,脚下还要小心不要踩到一尺多...
北京首处“公众考古”场所日前在圆明园西洋楼遗址开放,市民游客可近距离参观“神秘”的考古现场。今后,北京市文物局会逐步将有条件的发掘现场面向公众开放。 目前,西洋楼遗址待发掘区域周边布置了围挡,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考古人员正在进行清理工作。众多参观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市民游客,可以在围挡外观摩考古。未来3至5年,北京将分期进行圆明园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摸清圆明园遗址的整体格局、山形水系和遗址布局...
踏梦泥河湾寻访燕赵魂活动现场 6月9日,在我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由河北省文物局等主办,阳原县人民政府等承办的“踏梦泥河湾寻访燕赵魂”张家口泥河湾公众考古活动,在泥河湾小长梁遗址文化广场正式启动。百余位来自社会各界的公众代表和业界学者一起走进考古发掘现场体验考古。 在启动仪式上,阳原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中国泥河湾文化之乡”,还有10名优秀农民工被授予了“考古技工”证书和奖金。 启...
在第十个国家“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曲阜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鲁国故城考古队联合举办公众考古活动,营造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 来自邹城一中的50名学生成为第一批公众考古活动参观学习者。在6月13日活动首日现场,工作人员向参观者展示了鲁国故城周公庙建筑群基址保护区域和出土的文物,并通过ppt演示,介绍近年来鲁国故城考古工作的方法和理念,展示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首处“公众考古”场所在圆明园西洋楼遗址正式启动开放,今后热心文物保护的市民朋友将可实地见证、参与本市一些文物考古工作。 西洋楼遗址是北京市第一处公众考古场所,昨天,记者在工作人员带领下来到四周设有隔离标志的遗址周边,看到北京市文研所的数位考古人员正在用手铲、洛阳铲等专业工具进行考古发掘。据介绍,考古工作严格按照国际通行的田野考古操作规程进行,在现场具备必要的文物保护及安全条件的前提下,游客可以参...
连着下了三四天的雨,上周六上午的大太阳,让参加公众考古活动的志愿者们有点不太适应。满头大汗的吉林大学考古学教授方启说,11万年前的沈阳人肯定喜欢这样的大太阳,这块遗址选择在向南的山坡上,正是因为这里不仅住得暖,而且光线好。几句话间,志愿者们似乎一下子就穿越了几万年的岁月,不禁浮想联翩。 6月13日,沈阳晚报、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的“沈阳早期人类探秘之旅”公众考古活动,在沈阳农大后山旧石器遗址...
考古不再神秘,公众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其中。昨日是中国“文化遗产日”,而主题就突出了“公众考古”。位于圆明园内的西洋楼遗址作为北京市第一处公众考古场所,面向社会开放。随着考古的推进,还将招募志愿者,经过培训后直接参与到考古工作中。 “这就是盗墓小说里的洛阳铲啊!”昨日,圆明园西洋楼遗址考古现场拉起了白线,而展出的包括洛阳铲在内的各色考古工具,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数位身着考古字样服装的专业人员半蹲在...
6月9日,在我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踏梦泥河湾 寻访燕赵魂”张家口泥河湾公众考古活动在河北省阳原县举办。 活动中,通过网络报名抽选出的一百余名公众参加了“泥河湾杯”石器制作比赛,学习摔击、锤击、砸击、间接打片等方法,在一小时内打制原始人类的日常工具和兵器,最后由考古专家打分,选出最佳砍砸器、最佳手斧、最佳矛头、最佳箭头。在泥河湾考古现场,河北师大泥河湾考古研究院的梅惠杰博士介绍了发掘情况...
6月13日是第十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是祖先的馈赠和赐予,在传承民族文化、连结民族情感、铭刻民族记忆、塑造民族精神、展示民族风采、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中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像爱护生命一样保护文化遗产”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观,进一步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 一、普查遗产,信息共享 江门市文化资源丰富,拥有世界文化遗产...
考古现场什么样?今天上午,位于圆明园内的西洋楼遗址作为北京市第一处公众考古场所,面向社会开放。隔离区内,北京市文研所的考古人员们正在用手铲、洛阳铲等专业工具挖挖铲铲,想象中神秘而又庄严的考古现场就这样毫无保留地展现在公众面前。 今天是中国文化遗产日,今年又恰逢北京建城3060年。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突出了“公众考古”,特地邀请公众见证考古过程。北京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天的考古是严...
上午,市民在农展馆细细端详金漆镶嵌的屏风 摄/法制晚报记者 曹博远 今天是“中国文化遗产日”,恰逢北京城建城3060年。首处“公众考古”场所在圆明园西洋楼遗址正式启动开放,今后热心文物保护的市民朋友将可实地见证、参与本市一些文物考古工作。 圆明园西洋楼遗址首邀“公众考古” “这就是小说里的洛阳铲啊!”今天上午,一位市民在圆明园西洋楼遗址考古现场发现了经常出现在小说、电影里的...
遗址发掘不再神秘,民众可在现场目睹考古全过程。圆明园内的西洋楼遗址作为北京第一处“公众考古”场所,6月13日正式面向社会开放。 今天是中国文化遗产日,今年活动的主题是“保护成果,全民共享”,推广“公众考古”。“公众考古”通俗解释就是考古大众化,以开放的形式,让民众了解什么是考古。 在西洋楼遗址考古现场,四周没有封闭围挡,仅设立简单隔离标志,民众可近距离目睹考古发掘全过程。考古专家先...
第十个国家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踏梦泥河湾寻访燕赵魂”张家口泥河湾公众考古暨第二届泥河湾公众考古活动于6月8日至10日在阳原县举行。来自省内院校、社会各界的公众代表,国内外考古专家学者以及国内媒体记者100多人走进泥河湾体验考古,亲手触摸、感知“东方人类故乡”的神秘色彩。 6月8日,全体人员参观了泥河湾博物馆、毛皮文化专题博物馆。在泥河湾保护与发展座谈会上,相关考古专家以现场互动的形式与公众代表...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