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从历史上看,佛教在西藏地区的扎根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初传阶段,也被称为前弘期;之后属于后弘期,又分为后弘前期与后弘后期即半独立时期和完全独立期。 前弘期的藏传佛教 佛教传入西藏之前,雪域高原的古代藏族人民信奉一种名叫“苯教”的原始宗教,并分白苯、黑苯和花苯三个分支,其基本理论是“万物有灵”,崇拜天地、山水等自然神灵;在具体行为上则重祭祀、跳神、占卜、禳解等。大约在公元5世纪左右,佛教开始...
中韩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国家,佛教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黄金纽带。从西晋起两国的佛教就开始有了交往,到了隋唐达到了鼎盛,当时来唐学习和巡礼的新罗僧达117人,此事已经在笔者所撰写的《隋唐时期中国与朝鲜半岛佛教的交流——新罗来华佛教僧侣考》一文中揭载。[1]宋代以后,中韩两国的佛教文化交流一直没有停止,义湘与义天都是两国佛教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宋朝廷还派人去高丽取回天台佚经。到了元代,高丽的工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佛教讲经制度,不仅是佛教仪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与魏晋清谈、都讲制度、格义等诸思想史问题有密切关系,更是民众佛教、佛教社会史研究的研究领域。笔者认为,魏晋南北朝讲经法会大体可分为僧讲、尼讲、俗讲(或称“斋讲”)。 俗讲(斋讲)。主要是针对普通世俗信众,由或僧或俗的导师(“唱导”)在斋会上用说唱形式讲法。虽然一般的僧讲、尼讲中也多有俗人参加,但这里所指的“俗讲”与之不同:一是若僧侣组织...
云南南传佛教与东南亚南传佛教一脉相传,同处于“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圈”之中。这种天然的黄金纽带联系使双方的佛教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寻本溯源,云南与东南亚的南传佛教文化交流和泰、掸、老、傣等同族源文化圈的形成密不可分。据考证,泰、掸、老、傣等同族源文化圈的形成始于公元10世纪,至公元13、14世纪基本完成。此后,云南与东南亚的南传佛教文化交流就以民族文化传播为载体,绵延不绝。 从傣、泰史料记载中,...
译者说明本文是海外学者陈善伟留下的一篇论文(英文),译供谭嗣同哲学思想的研究者和宗教思想研究者参考。 本文共二部分,全译第一部分(约八千字)论《仁学》与佛学的关系;节译第二部分(约二千字)关于谭嗣同哲学思想的争论。这里刊登的即第一部分。作者认为,谭嗣同在发展“仁”的哲学概念方面有贡献,但也指出把“仁学”与佛学概念简单类比的缺陷。不论把谭划为唯物主义者或唯心主义者,都会犯无视其主要概念双重性的错误...
自20世纪上半叶汤用彤等老一代学者开创魏晋南北朝佛教史研究以来,魏晋南北朝佛教史一直是我国佛教研究的热点,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纵观这一研究,国内学术界的研究视角大体可分为“上层建筑”研究视角、“中国化”研究视角和“知识考古”(新社会文化史)研究视角。 “上层建筑”研究视角 这一研究视角,将佛教视为一种上层建筑,力图通过社会经济基础对其加以说明。在这一视角下,魏晋南北朝佛教史研究十分关注社会历史...
前贤有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倡导写文章必须在扎扎实实的资料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术研究依靠的资料可分为两类:老资料、新资料。老资料固然不可忽视,新资料的意义更加重大。就佛教研究而言,当前尤其需要提倡挖掘新资料、研究新问题。 佛教研需在大藏经基础上有所开拓 在佛教研究领域,所谓“老资料”,主要指传统的大藏经。百年来,大藏经在佛教研究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以后,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大盛,对这一时期佛教思想的研究在佛教史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 纵观东亚地区的研究状况,现有魏晋南北朝佛教史研究的突出特点,是大多数研究者都关注佛教文献与佛教思想史。虽然这些研究具有意义,但佛教特别是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不仅是一种宗教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现象,其内容涉及思想、信仰、经济、政治、民族等诸多方面。我们应对现有的研究范式进行反思,进而提出新的...
日本学界对中国南北朝佛教的研究起步很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曾围绕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大乘起信论》的真伪问题展开过激烈的论争,这一论争甚至影响到中国学术界,成为一直延续至今的理论疑案。今天,对中国南北朝佛教的研究依然是日本佛教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取得了一批新成果,引起世界学术界广泛瞩目。其最新的进展主要体现为: 一是研究方法论的创新。围绕经典纸质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并发现问题,是传统佛教研究...
[内容提要]:宗教经济的积累、宗教消费水平以及宗教经济的管理和运作模式是构成寺院经济体系的几个重要因素。就南传佛教寺院经济而言,村社供养制、南传佛教的寺院管理模式以及寺院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是影响中国南传佛教寺院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变量,它们以三足鼎立的态势影响着南传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本文就围绕着这三个重要支撑点进行研究,分析当代南传佛教寺院经济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其发展模式。 [关键词]:宗...
“二谛”理论是佛教学说中重要组成部分,对佛教的发展具有极大意义。这一理论不是佛教最初产生时形成的观念,但在佛教后来的发展中很快提出,并且成为佛教整个学说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理论。“二谛”理论在小乘佛教中就有,但在大乘佛教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它在大乘佛教时对佛教学说体系的重要性也最为显着。佛教传到中国后,“二谛”理论也受到了中国佛教僧侣的高度重视,成为中国佛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从四个方面进行考察。...
我们所面对的对象世界、实现世界形形色色光彩照人的美,佛家从“因缘生法”、“诸法无我”的基本世界观出发,认为它们都是虚幻不实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金刚般若经》),美这种现象也不例外。“色即是空”,必然逻辑地推导出“美即是空”。这便构成了佛教对现实美的基本态度。它可称之为“非美”。破美之有而说美之空,固然比执美为有的俗见高明一筹,但如果仅停留在这个水平上,就有“带空”的...
[论文提要]: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传播的过程中与蒙古族的民间宗教相结合,并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腾格里神(天神)崇拜、灵魂观念或鬼神崇拜、祖先崇拜、火神崇拜、山神以及“敖包”崇拜等,在藏传佛教的影响下,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或被佛教化。 [关键词]:蒙古族民间宗教;藏传佛教;影响与结合 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之前,蒙古族民间几乎没有系统完整的宗教信仰。在民间流行的主要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
内容摘要:佛教与国学融通的过程,既可以说是佛教的中国化,也可以说是国学的丰满化。中国人之所以引进并接受佛教,取决于精英、大众、上层三方面的精神需求。道安、僧肇、法藏、慧能等僧人对于佛教教理的诠释,经历了一个由接受理解到创造性发挥的过程。被禅宗纳入内在超越路向的佛教,与其说是一种宗教,毋宁说是一种精神安顿方式。中国佛教构成国学发展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 关 键 词:佛教 内在超越 国学 作者简介:...
印顺法师对现代汉语佛学研究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他在佛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至今在汉语学界也是罕有匹敌的。近代以来,佛教学界对他的佛学观念和思想都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也引发了一些争论,可谓法海微波。个人以为,对印顺佛教思想的解读不仅要从佛教思想的内部义理与行修等方面去作开展,更需要把他的佛教学思想和观念放置在近代佛教思想学术史,甚至文化史的脉络中加以照察,才可能获得比较有高度的体认。法不...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