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遗产编号 ⅲ―4 所属地区 浙江·湖州·长兴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浙江省长兴县 申报日期 2006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在全国各地和各民族间广泛分布,其形式品种的多样,是任何其他民间舞都无法比拟的。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以数人集体祭龙求雨的文字;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记录中已有明确的各种舞龙求雨的记...
遗产编号 ⅲ―4 所属地区 浙江·宁波·奉化市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浙江省奉化市 申报日期 2006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在全国各地和各民族间广泛分布,其形式品种的多样,是任何其他民间舞都无法比拟的。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以数人集体祭龙求雨的文字;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记录中已有明确的各种舞龙求雨的记...
遗产编号 ⅲ―4 所属地区 四川·泸州·泸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四川省泸县 申报日期 2006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在全国各地和各民族间广泛分布,其形式品种的多样,是任何其他民间舞都无法比拟的。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以数人集体祭龙求雨的文字;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记录中已有明确的各种舞龙求雨的记载;...
遗产编号 ⅲ―5 所属地区 河北·保定·徐水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河北省徐水县 申报日期 2006 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狮舞历史久远,《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狮舞的前身;唐...
遗产编号 ⅲ―5 所属地区 浙江·台州·临海市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浙江省临海市 申报日期 2006 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狮舞历史久远,《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狮舞的前身;唐...
遗产编号 ⅲ―5 所属地区 广东·广州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广东省广州市 申报日期 2006 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狮舞历史久远,《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狮舞的前身;唐宋诗文中...
遗产编号 ⅲ―6 所属地区 安徽·蚌埠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安徽省蚌埠市 申报日期 2006 花鼓灯是汉民族中集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情节性的双(三)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完美结合于一体的民间舞种。据史料证明,花鼓灯最迟源于宋代。经过元、明、清、民国时期的发展,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了以安徽蚌埠、淮南、阜阳等为中心,辐射淮河中游河南、安徽、山东、江苏...
遗产编号 ⅲ―6 所属地区 安徽·淮南·凤台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安徽省凤台县 申报日期 2006 花鼓灯是汉民族中集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情节性的双(三)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完美结合于一体的民间舞种。据史料证明,花鼓灯最迟源于宋代。经过元、明、清、民国时期的发展,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了以安徽蚌埠、淮南、阜阳等为中心,辐射淮河中游河南、安徽、山...
遗产编号 ⅲ―6 所属地区 安徽·阜阳·颍上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安徽省颍上县 申报日期 2006 花鼓灯是汉民族中集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情节性的双(三)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完美结合于一体的民间舞种。据史料证明,花鼓灯最迟源于宋代。经过元、明、清、民国时期的发展,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了以安徽蚌埠、淮南、阜阳等为中心,辐射淮河中游河南、安徽、山...
遗产编号 ⅲ―7 所属地区 江西·抚州·南丰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江西省南丰县 申报日期 2006 傩舞是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是傩仪中的舞蹈部分,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间表演。现存傩舞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贵州、广西、山东、河南、陕西、湖北、福建、云南、广东等地,各地分别有“跳傩”、“鬼舞”、“玩喜”等地方性称...
遗产编号 ⅲ―7 所属地区 江西·上饶·婺源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江西省婺源县 申报日期 2006 傩舞是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是傩仪中的舞蹈部分,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间表演。现存傩舞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贵州、广西、山东、河南、陕西、湖北、福建、云南、广东等地,各地分别有“跳傩”、“鬼舞”、“玩喜”等地方性称...
遗产编号 ⅲ―7 所属地区 江西·抚州·乐安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江西省乐安县 申报日期 2006 傩舞是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是傩仪中的舞蹈部分,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间表演。现存傩舞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贵州、广西、山东、河南、陕西、湖北、福建、云南、广东等地,各地分别有“跳傩”、“鬼舞”、“玩喜”等地方性称...
遗产编号 ⅲ―8 所属地区 广东·揭阳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广东省揭阳市 申报日期 2006 英歌,又称“鹰歌”、“鹦哥”、“唱英歌”或“秧歌”,是一种融舞蹈、南拳套路、戏曲演技于一体的民间广场舞蹈,表演气势豪壮,气氛浓烈,流传于广东、福建等地,由男子表演,有歌颂英雄的含义。相传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来源多解释为当地民众尚武习俗的变体或搬演《水浒传》...
遗产编号 ⅲ―8 所属地区 广东·汕头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广东省汕头市 申报日期 2006 英歌,又称“鹰歌”、“鹦哥”、“唱英歌”或“秧歌”,是一种融舞蹈、南拳套路、戏曲演技于一体的民间广场舞蹈,表演气势豪壮,气氛浓烈,流传于广东、福建等地,由男子表演,有歌颂英雄的含义。相传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来源多解释为当地民众尚武习俗的变体或搬演《水浒传》...
遗产编号 ⅲ―9 所属地区 山西·运城·稷山县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民间舞蹈 申报人/单位 山西省稷山县 申报日期 2006 高跷也叫“高跷秧歌”,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因舞蹈时多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高跷历史久远,源于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技术表演,北魏时即有踩高跷的石刻画像;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舞队人数十多人至数十人不等;大多舞者扮演某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