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考古工作人员在介绍长沟镇唐代大型墓葬的情况。 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摄 在配合北京文化硅谷建设过程中,房山区长沟镇发现一座大型唐代墓葬。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2年8月至2013年6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该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 据介绍,位于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坟庄村西北的这座唐代墓葬,深5米,长约34米,墓葬由墓道、墓门、前庭、前甬道、耳室、壁龛、侧室、后甬道及后室等组成。其规模巨大,形制...
在5·18国际博物馆日之际,南京大学文物爱好者协会与历史系学生会邀请该校历史系教授张学锋作了《隋炀帝陵——争论与真相》的讲座,聚焦近日备受关注的扬州隋炀帝陵考古发掘。讲座中张教授仔细释读了墓葬中出土的墓志,认为目前发掘的这座陵墓最终完工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并回应了民间三大质疑。 “贞观”二字锁定修陵年代 隋炀帝陵是在扬州一座楼盘的施工中被...
4月22日至24日,“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大唐西市博物馆成功举办,中、日、韩7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与会专家就《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整理的新成果、新出土唐墓志的研究考释、唐代墓志的学术史研究、墓志与唐代政治、经济、军事和制度史的综合研究,尤其是陕西地区唐墓志的文献和艺术价值等问题发表了学术见解,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唐史学界对于唐代墓志整理和研究的最新成...
4月22日至24日,“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大唐西市博物馆成功举办,中、日、韩7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与会专家就《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整理的新成果、新出土唐墓志的研究考释、唐代墓志的学术史研究、墓志与唐代政治、经济、军事和制度史的综合研究,尤其是陕西地区唐墓志的文献和艺术价值等问题发表了学术见解,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唐史学界对于唐代墓志整理和研究的最新成果,彰显了《大唐西市博物馆藏...
4月22日上午,来自世界各地的考古专家、著名学者齐聚陕西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就《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一书中收录的500方墓志记录和解说进行研究和交流。以往发现数量并不多的《北朝胡族墓志》更是让与会专家如获至宝,“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先后出土了一批关于北朝的墓志,但数量并不多,大唐西市博物馆入藏的8方北朝墓志,全部为西魏、北周时期胡族上层贵族的墓志,价值颇高。”大唐...
在重大灾难来临之际,1000多年前的唐代政府如何救灾、安抚民众?昨日,大唐西市博物馆中珍藏的《柳保隆墓志》首次面世,其中记载着唐代政府安置灾民的重要信息,令70余位慕名而来的中外学者感叹。此外,馆藏800余件隋唐墓志首次面世,涵盖了隋唐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家庭等多领域的重要信息,异常珍贵。 其中,部分墓志记载唐代官府安置灾民的状况。如《柳保隆墓志》中记载有:“既而关辅流...
“回鹘王子葛啜墓志”拓片 记者12日从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了解到,西安新发现一块唐代回鹘王子墓志,经学者研究确认,为迄今为止世界所发现的唯一一块唐代汉文、鲁尼文双语石刻墓志。填补了古突厥文字在东亚地区文献资料的空白。 据记载,回鹘,中国古代北方及西北民族。原称回纥,唐德宗时改称回鹘。鲁尼文是古代突厥、回鹘等突厥语民族从八世纪开始使用的一种古文字。鲁尼文刻铭在亚洲、中亚等地...
经多次研究和实地考察,海内外专家日前确认在古城西安发现的一唐代双语墓志,是我国迄今为止首次发现的唐代汉文鲁尼文双语石刻墓志,不仅填补了古突厥文字在东亚地区的文献资料空白,还对研究千年前的民族关系和文化交流等具有重要意义。 “回鹘王子葛啜墓志”发现于西安市唐长安城明德门附近的一处唐代墓地里,呈正方形,边长约40厘米,由墓盖和墓志两部分组成。它不仅保存完整,文字清晰,还在汉字...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