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余件隋唐墓志首次面世
在重大灾难来临之际,1000多年前的唐代政府如何救灾、安抚民众?昨日,大唐西市博物馆中珍藏的《柳保隆墓志》首次面世,其中记载着唐代政府安置灾民的重要信息,令70余位慕名而来的中外学者感叹。此外,馆藏800余件隋唐墓志首次面世,涵盖了隋唐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家庭等多领域的重要信息,异常珍贵。
其中,部分墓志记载唐代官府安置灾民的状况。如《柳保隆墓志》中记载有:“既而关辅流离,颇资宁辑……”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吴宗国告诉记者,这一方在西安出土的墓志除了记载柳保隆的为官从政的经历,更讲述了贞观元年到三年,关中各地连续发生水旱霜蝗之灾,百姓在各级政府安排下外出求生、灾后纷纷返乡的情景。吴宗国表示:大面积的灾害使得百姓生存艰难,所以当时政府不得不组织灾民们到周边地区集体逃荒,并安排当地政府帮助安置他们,灾难结束后再将异地安置的灾民进行回迁。秦王李世民的幕僚柳保隆就参加并组织了救灾工作,可见当时的政府一心恢复生产、关心民生。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贾麦明告诉记者:在唐代典籍中,描述政府救灾安置状况的墓志确实非常少见。当年每逢大灾政府必定异地安置,灾民在外逃荒政府还会定量发放粮饷。
吴宗国表示,墓志不仅留下了文字资料,告诉我们许多未知的史实,更传达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和时代风尚,是后人感受大唐风采的一扇窗。例如,部分冠以“大周”的墓志则让人们形象地领略到武则天所造的字在实际书写中的应用。而《魏系墓志》则提到安禄山入洛阳、长安后官员从逆的惊人状况:“天宝之难,先朝動动德之胤,半仕穹庐。”这反映了当时一部分士人和官僚丧失信仰,陷入了道德危机,并且已经成为当时关系国家存亡和社会稳定的严重的问题。《曹氏墓志》出自一位父亲之手,他希望女儿遵从的“四德”为“孝、勤、功、敬”,是对沦为丈夫附庸的旧式“四德”的改良。
陕西省文物局局长刘云辉认为,墓志资料记载着墓主人的生平、家族关系和在当时社会中的生活状态,可以弥补史书的不足,甚至比历史文献更加丰富和翔实。大唐西市博物馆馆长王彬介绍,目前大唐西市博物馆所收藏的历代石碑、墓志、志盖多达950多件,涵盖14个朝代,前后跨越1500余年。其中隋唐时期的墓志计有800多件,位居全国第三,目前展出了108件。此外,昨日出版的《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刊出了500方墓志的图片及内文资料,将墓志的整理与研究紧密结合,被各地专家认为是唐史研究的宝贵资料。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