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南海珍珠 南海珍珠饰品 曾经在“海上丝绸之路”上传播东方的文明与智慧的海捞瓷,又在二十一世纪书写出新的传奇;珍珠、水晶璀璨了“凤冠”,而今进入寻常百姓家。 珍珠 珍珠是历代佳人的最爱 晶莹洁白、圆润柔和、光彩夺目的珍珠,一直以来被人们视为富贵、安康、完美、纯洁的象征。珍珠文化源远流长,对珍珠的崇尚世代不变,日久弥新。古代的“凤冠”都是以珍珠镶嵌而成,传说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皆以珍珠...
2007年12月沉睡海底800多年的南宋沉船“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成功,并入住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日前,人民网“行走新丝路”大型跨国全媒体报道团来到风光旖旎的海陵岛十里银滩,走进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邀请黄铁坚馆长与我们一起为您揭秘“南海一号”从发现到打捞到文物保护背后的故事。 纯属意外的考古发现:“南海一号”惊艳出水 据黄铁坚介绍,“南海一号”的发现其实是一个美丽的...
当地村民在清理东门城墙遗址 南门城墙遗址裸露的单面砖墙 “这里曾经是一座古城!”8月9日,龙岩武平县地方史学者金中茂等人这么说。这是他们在武平县东留乡背寨村一个叫城头垴的山岗上探访完三段城墙遗址后作出的判断。对这个当地村民语焉不详,当地史县志从未提及的古城遗迹,金中茂结合其水流通达赣江以及出土的大量城砖石板等文物,认为很有可能是汉初南海国王城遗址。 村民建房用砖 山岗上挖出城...
继2008年“华光礁1号沉船”成功发掘之后,今明两年,中国南海水下考古将聚焦西沙珊瑚岛和金银岛沉船发掘,管理着中国南海200多万平方公里水域的三沙市也于今年开启了甘泉岛和北礁的局部岛礁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记者从海南省文物局了解到,位于珊瑚岛和金银岛的沉船遗址遗留有大量清代石质建筑构件与石雕件,从已掌握的材料推测,当时“下南洋”的先民,为在移居地修建房舍、祠堂等,在中国订制建筑材料,运送途中船只失...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出警入跸图》,能清楚地看到随驾扈从的锦衣卫(局部) 保卫国家领导人,是各个朝代的头等大事。如何做好安保工作,各朝有各朝的条例和做法。总的来说,越往后安保的规格越高,其中尤以宋明两代最为严密。 1.宋朝警卫部队规模最庞大 ———宋太祖创建“三衙禁军”安保体系 宋朝禁军规模之庞大、体系之复杂,都是以往所没有的。 开国皇帝...
水下考古队员正在起取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船板。中新网 海南省博出水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内,科研人员在修复华光礁出水的瓷碗。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广袤的南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航行大通道,千百年来,这条航线上来来往往的船只在经过的海域和岛礁留下丰富的文化遗存。而随着近年来我国加强南海水下考古调查和发掘,“华光礁一号”、“南海一号”“南澳一号”等沉船逐渐被发现,一批珍贵文物得以出水。但不可...
南海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21日在海口举行。这是国内首次围绕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召开的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37家科研院所、文物局、博物馆等联合发布了《南海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共同宣言》。 宣言提出,推进南海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研究,有利于国际间深化战略互信,拓展睦邻友好,聚焦经济发展,扩大互利共赢。做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各省、区、市要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并在考古发掘、信息互通、物探技...
今天,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助理王大民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的南海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上介绍,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近期取得了四个重要进展:西沙水下考古工作站开工建设;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南海基地项目获批;中国第一艘考古船“中国考古01号即将试航;国家文物局水下遗产保护中心获批成立。 王大民介绍,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始于南海,重在南海。南海的水下文化遗产由三部分组成,水下文物,岛礁古代...
因解读人才缺乏,我省对6年前出水的华光礁1号沉船的整体发掘研究报告至今未出炉。 西沙群岛华光礁1号南宋沉船遗址发掘项目,共出水1.1万件南宋瓷器,但多为碎片。 核心提示 这个6月,南海水下考古再度吸引各方眼球。 6月21日,一场规模盛大的研讨会将在海南召开,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方代表、国家文物局、国家海洋局以及国内“7省9市”文博学者,台湾、香港等地知名考古学者纷纷来琼,共同谋划如...
在6月2日进行的首届三亚疍家文化论坛上,海南知名历史文化学者、海南大学副研究员张朔人解析明清时代南海疍民的社会身份重构,揭示南海疍民“贱民”身份的转变历程。 疍民是中华民族一个古老的族群。疍又称蛋、蜑等。疍民的起源已无可考。他们以舟为室、以海为路、以渔为业。疍民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广西、海南等区域。 张朔人以琼州海峡为分界,分析疍民身份转型。通过研究大量的明清史料,他认为,明清交替之际,南海...
核心提示自2013年11月开始的“南海一号”第一次正式发掘已经结束。此次考古发掘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展开,本报记者就相关情况采访了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总监孙键。 记者近日获悉,自2013年11月开始的“南海一号”第一次正式发掘已经结束。此次考古发掘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展开,本报记者就相关情况采访了国家文物局...
“南海一号”船体轮廓 南宋商船“南海一号”因其本身具有的重大价值和承载的众多文物而备受海内外关注。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成基近日表示,“南海一号”考古发掘第一阶段正式结束,发掘出土了包括国宝级漆器在内的大量珍贵文物,第二阶段发掘拟于10月底启动。 自2013年11月启动全面发掘与保护以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手“探秘”这艘举世瞩目的南宋商船。 刘成基说...
据中新社电,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最古沉船“南海一号”,因其本身价值和承载的众多文物而备受海内外瞩目。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南海一号”考古队领队刘成基23日在阳江表示,“南海一号”考古发掘第一阶段正式结束,发掘出土了包括国宝级漆器在内的大量珍贵文物,第二阶段发掘拟于10月底启动。 自2013年11月启动全面发掘与保护以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手“探秘”这艘举...
上层淤泥即将清理完毕,甲板结构初现轮廓,还能看到大量的瓷器。 打捞出海并封存六年的“南海Ⅰ号”去年底启动全面发掘工作,昨日终于初现轮廓。在广东阳江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南海Ⅰ号”考古发掘项目领队孙键说,船体保存还可以,我们有可能得到一条比较完整的宋代船,虽然有些落魄,但是通过修复大致可以复原。 没有代表宋代制瓷业水平瓷器 昨日,记者看到“南海Ⅰ号”上层淤泥即将清理完毕,松木船舷显露,瓷器、铁...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