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中国最早的古陶瓷“三彩”釉陶雏形诞生于汉代,汉三彩是在制作低温铅釉陶器技术广泛运用并不断成熟基础上,从单色釉品种演化创新出来的。汉三彩”的出现,打破了原先釉陶色彩单一的局面,是汉代陶艺大师对釉色装饰艺术的大胆创新,是艺术品位和风格的升华。“汉三彩”为以后“唐三彩”的成功烧制奠定了基础。 从直观上判断“汉三彩”,其主要特征为:在同一件釉陶上,出现绿﹑黄以及两种以上釉色交融、混合过渡、互浸浊色,这些...
唐三彩的品种很多,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唐三彩当时作为古代最发达的陶瓷工艺品行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唐三彩工艺品种类繁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还是人物和动物俑。 俑是冥器、随葬品,俑的出现,历史远久。唐代制作的三彩人俑内容丰富,题材广阔,富丽活泼,情趣横生。它和前代的俑如汉代白乐俑、魏晋南北朝随葬俑比起来,不仅在反映内容 的广阔上,而且在造型的生动上,皆为空前的制作。唐以前的俑,在内容上多半为...
素三彩 素三彩用色以黄、绿、紫为主,间有蓝色。因少用红色,故称“素”三彩。 “素三彩”一词首先出现在清末寂园叟《陶雅》中:“西人以康熙黄、茄、绿三色之瓷品为素三彩”,其中的“三”代表多数,无特定含意。之后,民国初年的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也提到:“茄、黄、绿三色绘成花纹者谓之素三彩”。1989年版的《辞海》中的“素三彩”定义是:“瓷器釉彩名。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绿、黄、茄紫三色而烧成。始于明...
一、洛阳唐三彩的制作工艺洛 阳唐三彩的制作过程,首先是对胎料进行选择和加工。洛阳出土的唐三彩大多采用比较纯净的高岭土加工而成,这种矿藏洛阳周围便有出产。这种土质较为细腻,可塑性强,成型后不易开裂、变形,是制作各种陶器上等的材料。选用的矿土需要经过挑选、舂捣、研磨、淘洗、沉淀、揉搓、捏练、陈腐等系列工序加工成备用的陶泥,然后才能使用。从出土的器物胎体来看,唐代的工匠们对胎料的选择不是很精,胎质中含...
唐三彩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在中国的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唐以前人们崇尚的是素色主义,到唐代以后,它包容了各种文化,包容了外来的好多文化,这个时候从绘画、陶瓷、金银器的制作,形成了一个灿烂文化的特点。那么如何鉴定唐三彩钵真假呢? 第一,从器物胎质看,这是一只河南唐代巩县窑生产的瓷质胎体的三彩器。据有关资料介绍,已发现的唐三彩烧造地点主要在河南的巩县窑、陕西的耀州窑、河北的内...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三彩釉陶始于南北朝盛于唐,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又在唐代形成特点,所以被后人称为“唐三彩”。那么唐三彩陶瓷在唐代的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唐三彩陶瓷在唐代的兴起有它的历史原因。首先陶瓷业的飞速发展,以及雕塑、建筑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它们之间不断结合、不断发展,因此从人物到动物...
世界上最早的金银器出现在非洲的埃及和中东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随后,希腊、罗马、波斯、萨珊等都开始了对金银器的广泛使用。在我国,金制品的使用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银制品的使用则开始于略晚的春秋战国时期。金银器在我国经历了秦汉时期的繁荣发展后,又融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文化交流所带来的异域风情,最终形成了唐代绚丽多姿、成熟健康、优雅活泼的独立风格,并成为一代盛世的标志。 唐代金银器皿的造型对同时期的陶瓷器皿...
素三彩,为瓷器釉彩名,指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绿、黄、茄紫三色而烧成。最开始出现在明正德年间。另外,陶瓷界还有一种关于“素三彩瓷”的定义:素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是以黄、绿、紫三色为主,当往往并不限于此三色,但不用红色,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划好的纹样内,经低温烧制而成的。 “素三彩”的“素”并不仅仅限于表面的含义,一种指该器使用“素胎”烧制。即陶瓷生坯未上釉前预烧的胎,另一...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三彩釉陶瓷始于南北朝盛于唐,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因为常用三种基本色,又在唐代形成特点,所以被后人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三彩的诞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美术工艺品的特点,采用堆贴、...
辽三彩受唐三彩的影响很大,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其主要产地为辽宁林东南山窑、辽阳江官屯窑、内蒙古赤峰的缸瓦窑。辽三彩胎质细软,呈淡红色,少数胎质呈淡黄色,胎上挂化妆土,再施彩釉。辽三彩有单彩、双彩和多彩器物,釉色以黄、绿、白为主,不见黄色,从出土物看,其白釉与绿釉微闪黄。许多器物施釉较薄,釉层易脱落,底足无釉。只有少数精品挂釉至底足,且釉色浓重,光艳娇美,可与唐三彩媲美。 辽三彩的器型多为日常生活...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越窑青瓷莲花碗 越窑 越窑在南方浙江省绍兴,主要制造青瓷,越窑的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
三彩诞马,唐代,2002年西安市雁塔区延兴门村唐康文通墓出土,通高59厘米,长62.4厘米,现藏西安博物院。 诞马即但马。仪仗队中不施鞍辔的备用马。宋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一十八中载:“《宣和卤簿图》有诞马。其制用色帛周裹一方毡葢覆马脊,更不施鞍,……然则谓之但马,葢散马备用而不施鞍辔者也。” 马低首,张口,曲颈,直立于长方形踏板上。白胎,通体施白、黄色釉。这件三彩马的色彩及局...
三彩莲瓣器座,唐代,2002年西安市长安区郭杜乡三十一号唐墓出土,通高28.4厘米,莲花口径24.8厘米,座底径24.8厘米,现藏西安博物院。 器座由两部分组成,可以分开。上部为一弧腹浅盘,周围贴塑三层莲瓣。下部为喇叭形底座,承柱较高,下带折棱,接地部分外卷。除底座的接地部分外,通体施釉,釉色有黄、绿、白等色,上部的浅盘内釉色挥洒自如,底座采用点蜡法施釉工艺,彩色釉点如满天繁星,目不暇接。...
三彩牵马胡俑,唐代,1974年西安市霸桥区洪庆乡出土,通高56cm。 俑头戴幞头巾,大眼深限,高鼻络须,神态专注,为西域人形象。身穿翻领窄袖长袍,腰间系革带,带上系囊,右肩及右上臂穿着内衣,两侧皆露出小臂,显得干练有力。脚蹬长靴,双手控缰,双脚微分开,站立于方板上。俑的头、颈部以及裸露的小臂没有施釉,长袍为厚润晶莹的红褐色釉,翻领着深绿色釉,腿部施浅黄釉。胎色白而坚硬。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