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4220件农耕文化展品,全部都是上了“年纪”的老物件。行走其间,这座簇拥在文成县铜铃山镇下垟村群山间的崭新建筑,仿佛留驻了时光。 民俗文化馆身处山坳中格外显眼。赵用 摄 离乡久了,乡愁难舍。弗论远近,无论光阴。 旅居法国近28年的华侨吴建荣,与同在海外打拼的一群同乡一道,把心底对家乡的这股惦念,化成了一座“浙南民俗文化馆”。4220件农耕文化展品,全部都是上了“年...
将于23日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开幕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主题展上,包括云南红河哈尼古歌、河北宣化草编技艺、浙江绍兴手工炒制香榧、福建茉莉花茶艺等20个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将亮相展会,全面展示我国多彩的农耕文化。 这是记者从19日召开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主题展新闻通气会上了解到的。主题展由中国农业博物馆主办,将于2018年11月23日至2019年2月28日在全国农业展览馆5号馆展出。 ...
20日,云南民族农耕文化博物馆在云南农业大学揭牌开馆。据悉,该馆是首个系统介绍云南边疆民族农耕文化的博物馆。 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孙海清介绍称,云南民族农耕文化博物馆历时13个月建成,集农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农耕文化知识传习研究、生态文明理念挖掘提升等功能为一体,分为集美天成、豳风基础、琼林碧珍、江湖渔捕、三迤牧歌、民淳俗厚、观往知来、传承共享等八个部分,系统展示云南民族农耕的原始生态理念、农...
图为博物馆馆内场景。胡远航摄 20日,云南民族农耕文化博物馆在云南农业大学揭牌开馆。据悉,该馆是首个系统介绍云南边疆民族农耕文化的博物馆。 图为博物馆馆内场景。胡远航 摄 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孙海清介绍称,云南民族农耕文化博物馆历时13个月建成,集农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农耕文化知识传习研究、生态文明理念挖掘提升等功能为一体,分为集美天成、豳风基础、琼林碧珍、江湖渔捕、三迤牧歌、...
位于天水甘谷县北部的八里湾镇中岔村,因拥有一座300多年的古堡而闻名。走进中岔古堡,一堡三院,相得益彰。前院文化园内,碑刻成林、墨香氤氲;中院是百年古庙——关帝庙和戏曲舞台,恢弘大气、庄严肃穆;后院则是正在建设的农耕博物馆。中岔,一个千年古村,依托百年古堡,从农耕文化着手,勾勒出了“农耕文化搭台、乡村旅游唱戏”的美丽发展蓝图。 1、“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中岔村农耕博物馆,分为农耕体验区...
扬子晚报网7月3日讯(通讯员 杨志国 记者 万凌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曾承载着历史印记和农耕文明的很多老物件、老农具已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2日,记者在句容市博物馆内,看到一批老物件,这批老物件则是句容华阳街道的一位热心村民,将多方收集的老物件、老农具无偿捐赠给博物馆的。为这些有了年岁的“宝贝”,寻到了一个“家”。 老农具 “薅秧耙、煤油灯、老木匠用的刨子...
6月30日,2018年清水县轩辕文化旅游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在甘肃天水市清水县开幕。图为农耕文化展演之耕作播种《闹生产》。杨艳敏摄 中新网兰州6月30日电 (冯志军 杨娜)农具制作《十二把镰刀》、耕作播种《闹生产》、打种碾场《扬燕麦》以及清水大麻《大麻丰收》……30日,一场精彩纷呈的传统农耕文化展演在甘肃天水市清水县轩辕广场上演,其旨在抢救性挖掘、研究、存留和展示中华民族传统农耕文化。 ...
清乾隆(1736—1795) 高57.1厘米 口径10.6厘米 底径21.5厘米 仿古铜器扁壶形制,小口,直颈,扁圆腹,椭圆形圈足。高57.1厘米、口径10.6厘米、长足径21.5厘米。颈部有两个透雕夔龙形耳,腹部两面开光内斗彩绘江南农耕小景,分别为耕地和耙耨两个画面。壶侧用斗彩绘勾莲纹,间绘蝙蝠、莲花、如意、万寿、编磬,寓“家园长庆”、“福增寿长”、“吉庆如意”之意。足内青花楷书“大...
农耕文化陈列室 丰富的农耕工具、精美的农田壁画、栩栩如生的劳动者塑像……置身其中,仿佛穿越到了绍兴老底子的农村生活。狗年春节,位于越城区斗门街道荷湖村的农耕文化陈列室重新对外开放展览。已吸引了上千人前来参观,让人重拾乡土记忆里的农耕文化。 荷湖是鲁迅笔下一处典型的绍兴水乡,全村以傅姓始祖传承的农耕文化为代表,集聚了一代又一代荷湖人的勤劳智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农耕文化。荷湖村党支部书记傅...
同样作为都城,在汉魏洛阳城、唐长安城等名城的比照下,辽上京的存在显得相当寂寞。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很难寻觅它的身影;在史书中,有关它的记载也是寥寥。当初,在北宋人的想象中,辽国极为偏远酷寒,这在宋人的使辽诗中可见一斑,无论是王钦臣的“穹庐三月已淹留,白草黄云见即愁”,还是彭汝砺的“寒日拥云初漠漠,急风招雪晚萧萧”,都抒发了这种情绪。 那么,辽上京到底是怎样的面貌?带着好奇,记者踏上了寻访辽...
磁山文化,是目前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唯一一处以河北省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 1972年,位于邯郸武安磁山村的磁山遗址的发现,为我国半个世纪以来的新石器时代考古找到了突破口。其中炭化粟的出土,一度把我国黄河流域植粟的记录刷新到距今八千年前。 1988年,磁山遗址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在省文物研究所,专家正对磁山遗址出土文物进行再整理。 记...
老人在收藏来的水车上演示 在宣城市宣州区水阳镇双盈村凤凰池的大舞台前,满满当当摆了数百件水车、石磨、米斗等农耕时代的老物件,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刀耕火种的岁月。这些老物件,是双盈村老年协会8名老人出资3万元,从各地搜罗来的藏品。这8名平均年龄已过7旬的老人,梦想着用这些老物件,办一个农耕博物馆。 200年小风箱仍能使用 这些“老古董”藏品品类非常丰富,大的有旧时灌溉用的...
住房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赵晖说,经过四次全国性调查认定,我国已将4153个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保护群,对传统村落实施整体活态的保护理念与方法也走在世界前列。 赵晖在7月31日举行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国际大会新闻发布会上说,传统村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是文明的生命延续,对当代及未来人类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批传统村...
宜君梯田景观 近年来,陕西文物系统积极助力推动扶贫攻坚工作,发挥文物工作在精准扶贫中的文化引领作用,探索出从传统专业性保护到社会参与保护的新路子,文物扶贫工作带动农业文化遗产区域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当地群众共同迈上致富路,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和全国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 2016年,在陕西省文物局的精心指导下,宜君县坚持“保护文物、传承精神、融合发展”原则、围绕“传承文明、增强自信”这个中...
在大冶市灵乡镇,有个农耕博物馆,该馆存列着3000多件农具及传统农家用品。创办此农耕博物馆的是该镇44岁的农民明鹏。昨日,记者在大冶灵乡镇参观了明鹏的农耕博物馆。 上世纪末,很多年轻农民纷纷扔下锄头进城务工。26岁的灵乡镇谈桥村青年明鹏在思考:“地可以不种,但文化不能断!”他从小有个梦想——做个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第一件收藏品是自己家里的一把锄头。”明鹏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当时他父母常用的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