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老人在收藏来的水车上演示 据安徽商报报道 在宣城市宣州区水阳镇双盈村凤凰池的大舞台前,满满当当摆了数百件水车、石磨、米斗等农耕时代的老物件,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刀耕火种的岁月。这些老物件,是双盈村老年协会8名老人出资3万元,从各地搜罗来的藏品。这8名平均年龄已过7旬的老人,梦想着用这些老物件,办一个农耕博物馆。 200年小风箱仍能使用 这些“老古董”藏品品类非常丰富,大的有旧时灌溉用...
河北石家庄有位65岁的老人何信芳,非常痴迷“农耕文化”,十年来收集了300余件古董农具,其中大部分近日正在该市的博物馆展出。 在博物馆内,犁、耧、锄、耙、钝、辘轳、独轮车等各种农耕老物件让人目不暇接。
“这二十余万件‘宝贝’是我20年来倾全家财力收藏来的,可以说在河北地区都很少见,现在都积压在我的家中,让宝贝蒙尘,实在痛心。希望能找到合作单位或个人共同打造一家‘北方农耕博物馆’,让更多的老百姓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3月7日上午,在邯郸永年临洺关镇河北铺村,指着堆积在老宅中琳琅满目的“老物件”,57岁的赵海京对记者说。 永年“民俗大王”收藏“老物件”二十余万件 196...
耕作。赵安生摄 磨粮食。赵安生摄 时值春耕备耕,甘肃天水市平南镇王坡窑村建成的农耕文化博物馆,追远怀旧,千余件展品再现农耕的源流。春日里,这个美丽的乡村古色古香。
敖汉境内遗址出土的农具 2月24日,由农民日报社、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等单位主办,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人民政府承办的“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敖汉小米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在会议上,与会专家学者就小米起源于何时、如何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等问题进行了热议和探讨。 8000年前已种植小米 一直以来,关于中国小米的起源地,学界认为可能有西辽河流域、太行山东麓、黄河中游三大区域。那么,人类食用...
近日,城口县建成秦巴地区首家农耕文化博物馆。该馆总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馆内藏品近4000余件,主要反映秦巴地区从钻木取火到现代农耕的原始农耕文明发育成长历程。
近日,城口县河鱼乡农耕文化博物馆建成,该馆总建筑面积近2000平米,馆内藏品近4000余件。农耕博物馆是全县唯一一个集观光休闲、参观体验、餐饮住宿为一体的农耕主主题馆,在秦巴地区尚属首家。 农耕文化博物馆以“回味农耕,追忆乡愁”为主题,以农耕器具生产、生活用具、民俗活动进行布展,记录了秦巴地区从钻木取火到现代农耕生活的场景,反映了原始农耕文明逐步发育成长的历程。馆内展出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打...
风车、钉耙、锄头、稻箩、石磨,几十件农具,被刷上桐油,结实整齐地摆放在修葺一新、别有江南特色的民居里。昨日,2016年江淮环保世纪行一行,来到了繁昌县繁阳镇庄屋村,村庄整洁干净,房舍错落有致,而其中古香古色的“农耕文化”博物馆格外引人注意,这是村民刘争强自己筹办的博物馆,免费开放,吸引了不少城里家长带孩子来“寻找乡愁”。据介绍,根据我省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实施意见,到2017年底,全省30%的村...
2014年4月,陕西佳县古枣园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正是在那一年,32岁的武小斌从榆林回到了故乡——佳县泥河沟村。“当时我根本就不知道村里成了农业文化遗产地。如果不是后来榆林日报记者来采访,我还不知道这件事。” 在榆林开过商店、搞过运输的武小斌,经过观察与思考,投资30万元,建起了泥河沟村的第一个农家乐——枣缘人家 .日前,记者来到这个农家乐看到:二孔窑洞可供住宿,一...
近日,通辽市首家村级农耕文化民俗博物馆在科左中旗图布信苏木四合村落成,并免费对外开放。该馆是展示图布信苏木农耕及民俗文化的区域性专题博物馆,博物馆馆藏清代至近代各类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及民俗物件300余件,运用实物、图片、场景再现等表现手法,勾画出晚清至近代图布信农耕及民俗文化的全景图,对于保存农耕文物、促进农耕文化研究、弘扬传统美德、教育子孙后代等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积极意义。
昨日,欢快的歌曲、浑厚的鼓声响彻朋兴乡上魏湾广场,朋兴社区的村民们自发组成歌舞队,庆祝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竣工。为回报家乡、更好地建设美丽上魏湾、留住家乡的传统农耕文化,上魏湾土生土长的居民魏年和自投资金200万元,在上魏湾广场旁建起了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
六一前夕,在校长罗旋的带领下,金寨县斑竹园镇沙堰村小学的同学们走进了“大别山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 同学们轻轻地触摸件件藏品,和它们无声地对话,一起热爱历史,一起走向未来。 博物馆馆长说:大别山的历史是地方的一个历史,但它也是国家历史的一部分。一个地方,自有一个地方原滋原味的地域风情,大别山的民俗和农耕千年传承,与其他地方不是相同的,我想应该是相通的。各国的研究者都说,民俗的才是世界的...
昨天,金东区曹宅镇上明路村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村支书胡旭波花了大半年找回来的。他们虽然是普通退休市民,过有一个相同的身份——知青。 “村里商量,邀请他们来‘忆当年’。”胡旭波说,他的最终想法,是要把当年知青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建设成农耕博物馆。 说起建这个农耕博物馆,胡旭波挺有想法。村里几栋老房子,经常有年轻人,尤其是孩子会问:“这房子以前是谁住的?有什么用?”在老一辈看来,这是简单的问题...
大水缸、枸柳筐、挂满玉米棒子的粮仓……当看到这些带有浓郁乡土风情的老物件时,会让人恍然以为来到了过去时代的某个小村庄,其实这是记者近日在中国粮仓博物馆里见到的场景。 驱车沿阜城主干道人民路一路往西,行至安徽祥源文化旅游城门前,便到了中国粮仓博物馆。据了解,中国粮仓博物馆由祥源控股集团斥资建设,是该集团继去年6月份打造中国祁红博物馆之后,为社会呈现的又一主题博物馆。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名片...
春节期间,位于资兴市的五岭农耕文明博物馆内游人如织,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团队、外出返乡人员及本地亲友团络绎不绝。仅春节前三天参观量已达万余人次,大年初一的参观量突破五千人次,刷新单日参观量纪录。 春节前夕,全国人民陆续开启“休假模式”,而五岭农耕文明博物馆则进入了忙碌的时节。除了取消休假“惯例”,制定春节开放应急管理预案除外,该馆还依托“五岭农歌”基本展览,换置了资兴民俗主题的背景墙,张灯结彩营造...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