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乾隆款斗彩农耕图双耳扁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乾隆(1736—1795)

 

  高57.1厘米  口径10.6厘米  底径21.5厘米

 

  仿古铜器扁壶形制,小口,直颈,扁圆腹,椭圆形圈足。高57.1厘米、口径10.6厘米、长足径21.5厘米。颈部有两个透雕夔龙形耳,腹部两面开光内斗彩绘江南农耕小景,分别为耕地和耙耨两个画面。壶侧用斗彩绘勾莲纹,间绘蝙蝠、莲花、如意、万寿、编磬,寓“家园长庆”、“福增寿长”、“吉庆如意”之意。足内青花楷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方款。此器造型精美,色彩艳丽,图案新颖,是乾隆官窑中的绝妙之作。

 

  《耕织图诗》是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清朝康熙南巡,见到《耕织图诗》后,感慨于织女之寒、农夫之苦,传命内廷供奉焦秉贞在楼绘基础上,重新绘制,计有耕图和织图各23幅,并每幅制诗一章。焦绘《耕织图诗》令康熙皇帝龙颜大悦,在序首钤盖了“佩文斋”朱印,在序后钤盖了“康熙宸翰”阳文朱方大印和阴文“稽古右文之章”朱方大印,再命著名木刻家朱圭、梅裕凤镌版印制,颁赐臣工。

 

  《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一文,将焦图与楼图作比较:“最为不同者,则焦图应用西之透视法以作画是也。”“楼图简单朴素,而焦图则纤细丽都。”焦绘《耕织图诗》问世以后,它的墨印彩绘本也开始出现。据考证,雍正、乾隆两朝都曾几度摹绘、刊行焦绘《耕织图诗》。有趣的是,焦绘《耕织图诗》成为当时景德镇瓷器中的一种特有纹饰。瓷器上出现的耕织图纹,始见于康熙三十五年,康熙五十一年以后广为流行,并成为康熙时期的特殊题材,多用青花或五彩表现。在瓷绘画风上,完全仿效原作中西相参的画法,精美非凡。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