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已经进入了全球化与多元化的时代,中国佛教协会对新世纪佛教徒提出的要求是:开展与全世界各国佛教界的友好交流与合作,实现全世界佛教徒的大团结、大联合,弘扬佛教慈悲喜舍的伟大精神,宣传佛教的和平教义,反对暴力,抵制邪教;反对战争,维护和…[全文]
龙树菩萨在《中论》中有一偈曰:“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由此可见,缘起论被视为佛教首要而又真实无谬的理论。藏传佛教缘起思想是对印度佛教缘起论的直接继承和在此基础上的丰富和发展,具有精深和多元性特征。本文仅就缘起的内…[全文]
佛教的世俗化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其实,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宗教都面临着世俗化的问题,因为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它在传播与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遇世俗化的侵蚀。但是,也面临着在世俗化面前如何坚守的问题,因为宗教要保持其自身的神圣与出世精神,…[全文]
从佛法心理疗愈学的角度来看,慈悲是天性。它产生于我们的互相联系,佛教称之为“相互依存”。这可以很容易地在物质世界中看到。在子宫内,每一个孩子与母亲的身体都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有一方生病了,另一方就会受到影响。同样的,我们与地球是互相依存的。土…[全文]
我们从某些佛教图像中,可以看到脸部有出现三只眼的情况;也就是在两眼之间的眉心处,另开一眼。事实上,人类不可能有三只肉眼,所谓的第三眼,只是象征;也就是在一对肉眼之外,另有心眼。心眼的意义有深有浅,浅的指普通人的思想活动,深的就要讲到五眼了。…[全文]
佛教中所说的“三藏”又作三法藏。藏,意谓容器、谷仓、笼等。在佛教中它的具体含义如下: (一)指经藏、律藏、论藏。系印度佛教圣典之三种分类。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四述求品载,藏,“摄”之义,即总摄一切所应知之意。若依觉音之说,则藏为“谙记”之…[全文]
中国佛学网浙江讯 大年初五一早,前往杭州香积寺敬香的香客邹丽,就得到了寺院赠送的三株免费清香。而得到免费清香的前提是,不能再自行带香烛进入寺院,获赠的清香也只能在指定区域内燃烧。 这是杭州市属寺院从除夕开始统一定下新“戒律”。记者从…[全文]
中国有着漫长的佛教造像史,隋唐时期达到巅峰。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很多佛像以及其他宗教遗产遭到了破坏。在这种情况下,适当建造或修复一些佛像,不但有助于宣扬佛法,而且也有利于增加…[全文]
近日,伦敦邦瀚斯成功举办了《印象派与现代艺术》专场拍会,捷报频传。其中,由二十世纪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派巨匠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Dali,1904-1989)创作…[全文]
河汾之学是隋末大儒王通在河汾之间讲学的活动,这个讲学活动对后来的贞观之治有着直接的影响。 王通,隋河东郡龙门县万春乡(今山西万荣县通化乡)人,生于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其家世代以儒学传家。文帝仁寿元年(601),王通十八岁,举秀才高第…[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