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年终奖
2014-02-14 09:04:24 作者:李开周 来源:国学网 已浏览次
过年了,在正常薪水之外,再给员工或者下属发点儿红包和礼品,作为年终奖励。这个规矩,老早就有……
文武百官的年终奖
政府不同于企业,企业怕员工跳槽,政府却不怕官吏辞职,毕竟饭碗不同,在政府上班,端的是铁饭碗,收入稳定,还有夜草可以偷吃,从古至今,挤破头往里进的人多,两袖清风拂袖而去炒领导鱿鱼的少。大概因为这个缘故,过去政府给官吏发年终奖,要比店铺给伙计发年终奖及时,除非出现财政危机,否则不拖也不压。
像东汉,一入腊月,皇帝就开始给文武百官发年终奖了。发多少,有定例:大将军、三公,每人发钱20万 (五铢钱,下同)、牛肉100公斤、大米200斛;九卿每人发钱10万;校尉每人发钱5万;尚书每人发钱3万;侍中每人发钱2万。
东汉后期,一枚五铢钱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人民币4角,一斛大米重16公斤,由此估算,大将军和三公每人所能领到的年终奖,折合成人民币大概在10万元左右。而当时三公和大将军的月薪只有17500枚五铢钱,折合成人民币不过7000元,领这一回年终奖,要超过他们一年的工资。这样的奇观,现在也有,我一个同行的爱人在某电业局当主任科员,每月工资才2000多元,去年年终却拿到了9万元的大红包,外送新马泰7日游。
到了北宋,跟东汉刚好相反,文武百官的工资很高,年终奖却很少。每年冬至,皇帝给高级干部们发年终奖,宰相、枢密使以及曾经封王的大臣,每人只有5只羊、5石面、两石米、两坛子黄酒而已。宋朝一石是66公升,大概能装米50公斤,装面30公斤,两石米无非100公斤,5石面无非150公斤,再加上那5只羊,撑死了值几千块钱。而著名清官包拯 “倒坐南衙开封府”时,有工资(月料),有餐补(餐钱),有饮料补贴(茶汤钱),有取暖补贴(薪炭钱),有招待补贴 (公使钱),有岗位补贴 (添支钱),全部加一块儿,一年将近一万贯,按购买力折合成人民币,至少在600万元以上。那点儿年终奖跟他的薪水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民间的年终奖
在民国,商店的伙计、作坊的工匠、公司的职员、当铺的朝奉,一般都能拿到年终奖。奖励的形式跟现在一样,主要是发红包。红包有大有小,看受奖人的级别,也看发奖人的器量,更要看当年单位的效益和大伙的工作表现。同在一个工厂上班,经理到年终能拿到分红,还有上千块大洋的年终奖,小职员和普通工人肯定拿不到这么多,几十块大洋或者几块大洋已经很不错了。同在一个商店上班,哪年老板大方,伙计们就能多领一些年终奖;哪年老板捂钱袋子捂得紧,就有可能不再发红包,一人给俩狗不理包子算过年。同在一个当铺上班,有眼力的、不缺勤的、给老板揽过大客户的朝奉,年终奖肯定多;没眼力的、常迟到的、经手当物出过差错、使老板亏损严重的朝奉,年终奖肯定少,或者没有。这些情形,不用我啰嗦,您猜也猜得到。
那时候,绝大多数的商铺和作坊都有一批学徒,也就是见习期还没结束的新手,学徒一般是没有工钱的,老板只管食宿,不给工资。可是,年终奖却少不掉,碰到出手大方的老板,有的学徒到年终能拿到二三十块大洋的红包;即使老板再小气,年终也会摆上一桌,管学徒一顿好饭,这顿好饭也可以算作是年终奖。
现在有些民营企业怕员工跳槽,压你一个月的工资,或者每仨月甚至半年才发一回工资,本来该在春节放假前发放的年终奖,留到来年上班后再发。民国一些老板也这样干,我老家河南开封,冯玉祥主政时,火车站对面有一绸缎庄,老板姓马,被伙计称作“马三赖”:赖货款、赖工资、赖年终奖。他给伙计发年终奖,是每三年才发一次,而且都要拖到正月十六才发,因为正月十六是结束年假、开始上班的日子。对伙计们来说,平时活儿再累,给的工钱再低,也不能走,一走,压了三年的年终奖就没了,怎么着也得领完钱再走。可是到了三年后的正月十六,终于拿到年终奖的那一天,眼看着平日小气刻薄的老板递过来一大摞沉甸甸的现大洋,心里一高兴,就把跳槽那茬儿给忘了,继续卖力气干活儿。我估摸着,这种下三滥的招术,现在某些小老板还正在用呢。
翰林院的年终奖
有的衙门,虽然“清水”,并不清贫。像历朝历代的翰林院,一没事权,二没财权,官员们跑关系走路子,很少到这儿来送礼,穷翰林是当定的了。好在,皇帝给他们一个收红包的机会,譬如宋朝,朝廷册封某个大官,一般让翰林起草任命书,起草完了,皇帝会命令被册封的那个大官给起草任命书的翰林送谢礼。这谢礼,动辄几千贯铜钱,或者几百匹丝绸,或者几十匹好马,相当优厚。为了能够利益均沾,每起草一份任命书,翰林们都尽可能集体上,小明负责提纲,小强负责初稿,小胖负责修改,小张负责润色,最后再请小李来誊写。既然大多数任命书都是集体努力的结晶,那么得到的谢礼自然也要集体分配。怎么分配呢?集中起来,一年分两回,三伏分一回,岁尾分一回。岁尾分的这回,就当是年终奖。从某种程度上说,翰林们这样分发年终奖,等于是自己哄自己高兴。
责任编辑:泽恩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