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是眼下中国艺术品市场最热络的一个词汇,就平均价格而言,中国艺术品在国际文物与艺术品市场上,没有哪一个类别超过它。 一种叫做铜胎画珐琅的欧洲器物在康熙年间传入中国。干隆时期将康雍两朝的成果发扬光大,生产出形制多样、色彩丰富的珐琅彩瓷器…[全文]
湘江边的长沙铜官古镇,千年前这里满载着铜官陶瓷的商船经洞庭湖、长江、南海,抵达西亚地区,将长沙窑的瓷器产品卖到当地人的手中。那么长沙窑瓷器在唐代陶瓷历史上如何定位?9月14日,国内顶尖级文物专家张忠培、单霁翔、安家瑶等10人在故宫博物院建福…[全文]
关于西夏瓷器起源 西夏王国的党项人,原本是散居在青海一带的拓跋氏后裔。据《旧唐书党羌传》载“唐初吐蕃强盛,拓跋氏渐为所逼,遂请内徙,始移其部落于庆州(今甘肃庆阳)”。内徙庆州后,与中原内地接触机会增多,对党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起了极大的推动…[全文]
白瓷虽然在北朝时期已开始出现,但真正烧制成功应当在隋代。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在河南安阳发掘了一座隋开皇十五年〖595年〗的张盛墓,发现了一批白瓷,这些…[全文]
元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坐像,1955年北京西城区定阜大街出土,是元大都城址范围内出土的重要文物之一。它以优美的艺术造型,精湛的烧制工艺,独特而完美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元代雕塑艺术、佛教造像艺术和景德镇窑瓷塑烧制工艺的最高水平,为首都博物…[全文]
潮州陶瓷,历史悠久。考古发现表明,早在8000多年前,潮州的先民便在本土制造和使用了陶器,而商周时期,便已有原始瓷出现。唐宋时期,由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加之对外交往贸易的进一步拓展,促使潮州陶瓷迅速发展。特别是宋代,由于沿海经济发达,…[全文]
事实上,唐代青龙镇的历史尊容并非今天刚刚触动,早在1988年镇边青龙村里的一次小规模发掘,就让我们窥见了此地在上海发展史上的重要性。 这是一口唐代古井,井中出土了两件长沙窑瓷执壶。椰枣雄狮贴花壶,喇叭形侈口,卷沿,颈稍高,假圈足,饼形底。…[全文]
千年窑火铸就了“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景德镇瓷器。灯光下瓷器浑身通透,用手感觉它的细腻与坚硬——食指一弹,“叮”的一声脆响,犹如久扣的心扉终于得到回应,灵犀刹那间相通…… 世界上最大的、保存最完好的柴烧瓷窑 “蛋形柴窑”——…[全文]
“确认你的茶盏发出闪亮金光,这是前无古人的第一次以建阳窑土烧制而成的金油滴。”日本静嘉堂严崇建泽向金油滴建盏制作人黄美金发来的贺电如是写道。 原来,一位严姓香港商人以50…[全文]
“浅绛”,浅意为轻浅,绛指红色。浅绛彩瓷,指晚清至民国初流行的一种用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绘出花纹,再染以淡赭和水绿、草绿、淡蓝及紫色等,经低温烧制而成的彩瓷。其艺术效果与浅绛画相似,所以陶瓷界叫它“浅绛彩瓷”。 来自河北沧州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