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制作,历史悠久,窑口众多,产量庞大,除了历代流传下来大量的传世品,地下出土物亦层出不穷。但是,历史上某些人出于各种动机,对陶瓷制作了大量复制品或伪品,真真假假,鱼目混珠。为了保护祖国的文物,研究陶瓷的演变规律,所以,需要对它的制作年代和…[全文]
古代工艺中,珐琅彩瓷是集瓷、画、诗、书、印为一体的高雅艺术品,它高贵奢华,是皇宫专用的瓷器,平民难得窥见。粉彩是受珐琅彩制作工艺影响而发明的一种釉上彩瓷器,也颇受皇家喜爱。 “珐琅彩瓷”一直在官窑收藏者中享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民国时…[全文]
乾隆朝是中国瓷器集大成的时期,各类仿古创新产品皆见烧造。青花瓷亦然。乾隆官窑烧造量甚大,传世作品多于以前任何时期的同类器。 真器:从青料看,乾隆早期青花浓烈晕散,纹饰中点染的地方很多。著名的有乾隆五年、六年(1740、1741)景…[全文]
装烧方式,说到底就是采用什么样的窑内支、垫、套、隔等工具的问题,也就是用什么窑具,就决定了装烧方式,从而在器物身上留下特定痕迹,可作为鉴定依据之一。 我国烧造陶瓷使用窑具很早。最近有人研究出,我国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有一些陶窑使用…[全文]
陶瓷在生产过程中工艺技术的诸环节胎、釉原材料的配方、加工,成型方式,装烧方法,窑炉气氛、燃料种类,等等,都会在陶瓷上留下种种痕迹。由于时代、窑口的不同,这些痕迹也就各具特色,成为我们鉴定陶瓷器的时代、窑口的依据之一。 成型工艺造成…[全文]
清光绪时期瓷器的器型很多,比同治和咸丰时期的瓷器式样多出数倍。传统器型在光绪时大量烧制,同时又仿清早期器型。其中以仿康熙朝器物最多,但胎质不如康熙朝坚硬细密,釉面欠莹润。民窑器多粗糙不规整。光绪时的青花瓷,普遍使用洋蓝(由外国传入的青花料)…[全文]
清光绪晚期粉彩中出现了一类创新品种:仿中国山水浅绛一派的浅绛粉彩,多仿八大山人、新罗山人等笔意的人物、花鸟和山水画,陶瓷器物所含粉质较少,施彩较薄,色调淡雅柔和,画风受同时期海派画家的影响,常在画面上题写干支年款及画题姓名。但浅绛彩本身由于…[全文]
民国时期(1911—1949),是中国瓷业处于萧条衰落的黑暗时期。客观讲在这20多年里,也生产出不少精品瓷器。在这些精品瓷器中有传承,有融汇,也有创新,给古老的制瓷业注入了新的曙光和希望。 造型:民国瓷器在造型上沿袭前朝,多为生活…[全文]
说起我国老窑瓷器,人们往往首推宋时五大名窑,即汝官钧定哥。起始于北宋的龙泉青瓷,似乎品级要低一等。其实,优质的龙泉古瓷,从古至今,历来受到收藏家的青睐。 龙泉窑位于浙江南部龙泉地区,与福建毗邻。汉代开始,已经有瓷窑,但真正让世人认…[全文]
陶瓷器上的款识,是指在器物的底部或其它部位,刻、划、印或书写表明年代、产地、堂名、人名、用途及吉祥语等内容的文字,也有的在器底或器身有某种图案款识。由于款识的内容、格式、字体、书法等各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它对陶瓷器的断代、断定窑…[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