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窑炉(ⅢY1)残长13.7米,由窑前作业坑、火膛和烟囱组成。作业坑平面呈长方形,长6.1米,宽6米,深0.7米。作业坑的东部有炉灰堆积,东壁与附近地面均有一层烧结面,表明这里是窑工把炉灰从火膛清出时暂存炉灰的地方。火膛平面呈马蹄形,残高…[全文]
现代醴陵瓷器釉下彩“窑变”的掌控技术,使得古代不可控的“窑变”成为陶瓷工艺大师们随心所欲的创作空间。胚体其貌不扬灰不溜秋的釉色,经过1300多度的高温,出窑之后晶莹剔透,鲜艳欲滴,深浅相宜,光彩夺目。何为窑变?指瓷器在出窑时在色、彩、形、音…[全文]
“凤”又称“凤凰”, 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百鸟之王、四灵之一。通常人们把雄鸟称为“凤”,雌鸟称为“凰”(古时为“皇”)。传说中还有一种“鸾”,因是雄性凤凰, 所以有“鸾凤”之称。凤是古代社会人们想象中的保护神,民间将其形容为“头似锦鸡,身如鸳…[全文]
龙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长有虎须鬣尾,身长若蛇,有鳞似鱼,有角仿鹿,有爪似鹰,能走,亦能飞,能大能小,能隐能现,能翻江倒海,吞风吐雾,兴云降雨。 龙在阴阳宇宙观中代表阳,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封建时代龙作为帝王的象征,也用来指…[全文]
中国陶瓷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实用器,通过各种各样的装饰手段使陶瓷的形式更美、承载更多的文化内涵是历代陶瓷制造者的不懈追求。早期的青瓷之所以以胎装饰为主,并非人们刻意所为,而是因为在釉色上取得突破难度极高,人们不仅要从理论上了解金属成分的呈色原理…[全文]
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带耳、带提梁的陶罐制作。原始青瓷在其创烧之初,也就开始生产印有凹弦纹、云雷纹等花纹的带系青瓷罐。汉代,青瓷罐因烧造技术成熟,质地坚固,又有迷人的青绿光泽,便取代陶罐,成为人们的首选。东汉时,青瓷罐形制多样,其中青釉印纹四…[全文]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已经走向成熟,制瓷原料已由传统的瓷土“一元配方”改为采用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并在青花器烧制上有了新的突破,在胎体上用钴料描绘纹饰,然后施影青釉、白釉、卵白釉等釉料,在高温1200℃左右一次烧成。元青花瓷以它独特的制作…[全文]
中国书店第66期大众收藏书刊资料文物拍卖会已于7月26结束,拍卖会预展时间为7月24至25日,拍卖时间为26日10时开始至18时结束,历时8个小时。拍卖会现场共有200余人参与,其中办理委托竞买号牌的有143人。此次拍卖共上拍品778件,成…[全文]
日前以2.8亿元成交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刷新了中国瓷器拍卖纪录,明清瓷也再一次成为热议的话题。而与明清瓷器相对的宋元以前的高古瓷,便成了被冷落的对象。 “还不如民国瓷器涨得好。”瓷器藏家周本生认为,相比高古瓷的文物价值,其经济价值仍处…[全文]
在古代,几乎所有书画藏家收藏书画都是看作情操上的陶冶。然而,今天从事书画收藏的人更多是把书画看作是一种投资,期望通过自己的收藏今后能获得较高的收益。然而,书画投资要想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大收益也并非易事,尤其在当前艺术品市场上,如果仅以投机的目…[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