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连年战争,社会动荡,加上在政治上分裂割据,南北方在经济发展上很不平衡。因此,铜镜的形制、纹饰和铸造工艺,在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中,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全文]
战国铜镜的制作特点是形制轻巧,多圆形,少数为方形。镜较轻薄,厚度在0.1——0.8厘米之间,直径一般在10——20厘米之间。镜纽多为细小的弓形纽,纽上也常有几道弦纹。纽的周…[全文]
全器伪作大约有两种方式: 1、不以真器为模本,而是自行设计形制、纹饰。在设计时可能参考《考古图》、《博古图》等书所著录之图像及铭文,这些书摹绘本已多失真,再加上作伪者又常对器形与纹饰作局部改造,铭文亦多加以杜撰,于是使此种伪器常出现…[全文]
汉代铜镜的铭文,文字繁杂、书体丰富、蔚然大观,俨然是一部文字书法历史辞书,是研究文字、书法发展史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铜镜铭文除了内容涉及纪年、干支、宗教、人物、冶炼、民俗、…[全文]
东营市历史博物馆藏有一面金代“许由巢父故事”铜镜。由于采用了阴刻线浅浮雕的技法,画面高低起伏,立体感极强,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镜为圆形,宽素缘。直径13.5、缘厚0.4厘米…[全文]
天光乍放,晨兴起身,点妥一壶好茶,赏闻半柱沉香,其间的舒适与惬意,古今皆然。而这也是苏轼《赏心十六事》之第九——“晨兴半柱茗香”。香之一事,自古至今,骚人墨客无不偏爱。然而…[全文]
佛像收藏是古玩收藏中一个重要的门类。近年,由于受到海内外收藏家的追捧,明永宣两朝的宫廷佛像价格直线攀升。特别是永乐朝的宫廷佛像更是工艺精湛,艺术水准极高,是佛像制作史上的高峰,就连清康熙大帝提及永乐宫廷佛像工艺也是赞不绝口。永乐宫廷佛像的身…[全文]
在赵春安的工作室,记者见到了陈列在柜子里的那些有着深绿色锈迹的青铜镜,他小心翼翼地拿出一面镜子,“这是宋代的麻姑献寿故事镜,”镜子右侧有一个仙伯,头顶莲花金冠,如意云头簪,外披对襟鹤氅,手执佛尘据石而坐,左边人物头梳坠马髻,身穿阔叶大衫,环…[全文]
饰容打扮是人类的天性,我们的祖先最初以水为镜,至金属出现后始以青铜铸镜,从目前考古发现看,我国最早的铜镜来自于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战国、两汉时期,铜镜获得了巨大发展,唐代达到高峰,宋以后逐渐转衰。直至明清时代玻璃镜出现,铜镜才开…[全文]
扬州铜镜自隋代以来便成为贡品。唐代扬州成为全国主要的铜器制作中心,继续承当贡镜的制作义务。在出名的长安广运潭水上博览会上,船上的妇女齐声高唱“潭里车船闹,扬州铜器多”,可见扬州铜器的影响。《新唐书·地理志》中载:“扬州广陵郡士贡金银铜器、青…[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