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孟: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器物部副主任兼金石组组长,硕士生导师,中国钱币学会理事,中国青铜器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会员,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连年战争,社会动荡,加上在政治上分裂割据,南…[全文]
“太平有象”银镶丝铜器,尺寸高245mm,年代(明),象寿命极长,可达200余年,被人看做瑞兽。象也喻好景象。宝瓶,传说观世音的净水瓶,内盛圣水,滴洒能得祥瑞。“太平有象”也叫“太…[全文]
■西汉长信宫灯(复制品)。 ■西周前期丰樽。 ■大晟编钟 土埋、作假锈、伪造铭文等都有迹可循 在收藏青铜器的过程中,不时有藏家因买到赝品而大呼上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全文]
明清时期,铜镜随着玻璃镜子的出现而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不过,新生代收藏者潘才岳昨日在接受佛山日报记者采访时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铜镜收藏渐走热,目前民间交易市场上明代以前的普通古铜镜价位,基本都在几千元至几万元不等,而一些…[全文]
一尊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大型青铜器“交龙纹鑑”历经15年终于在上海博物馆完成修复工作。青铜鑑流行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 221年),为中国古代使用的一种容器,多用…[全文]
30多年前,在紫云巴身小(音lang)一支自称夜郎王后裔的“蒙正”苗族聚居区,挖出了三件青铜釜。持有人一直坚信,这三件铜釜就是有关古夜郎的文物。但直到目前,没有专家来对这三件铜釜进行过鉴定。 村民收藏了三件铜釜 …[全文]
在鹿港小镇,每到逢年过节或是农历二月十九观音生日那天,龙山寺里都是香火缭绕,众多善男信女汇集于此,烧香许愿。这是台湾最古老的龙山寺,始建于明朝,因寺庙规模庞大,也被称为“台湾紫禁城”。有趣的是,鹿港龙山寺平面布局为坐…[全文]
这件清代的双螭龙水晶杯杯体采用高档水晶玻璃经高超技艺精心加工烧制而成,采用640℃的高温烧制工艺,达到水晶玻璃熔化的临界点,透明纯净无毒。同时运用退火工艺,确保杯体能够经受冷热的瞬间变化,防爆防裂,无尾真空,具有透明度高、水晶感…[全文]
明朝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窑场数目空前增多,明朝生活陶瓷,建筑陶瓷和其它类型的陶瓷制造大大地超过了以前历代,展示了陶瓷业大发展的局面。由于制瓷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实行“官搭民烧”制度,即工匠完成官方规定的任…[全文]
为了庆祝中国书店成立60周年,11月1日至4日,“中国书店藏珍贵古籍展”将在位于琉璃厂的中国书店多功能厅举办。百种珍贵古籍既有隋写本《大般涅槃经》卷之七,又有旧藏于杭州雷峰塔砖心内的五代时期吴越王钱俶刊刻的《一切如来…[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