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图1 图2 图3 最近,在南京收藏家徐先生处,见到一枚玉印(图1)。玉印边长2.4×2.4、高2.6厘米,印文“渭之璜”(图2、3)。从印面可以看出被刻意对角毁坏的样子,其磨出的二道对角阴线,毁后可能曾被后人嵌银,年久银失,一副残状。我们知道,在清代文字狱的严酷情况下,许多诗、书、画、印,都有着各自的避讳形式。它应该是那个时代“见证性”的遗物。 那么...
汉 (前206-8年) 高1.6厘米、边长2.2厘米、边宽2.2厘米,重20克 白玉,有黑褐色沁。正方形,覆斗形纽,最上端两侧有一对横向穿孔,可系绳。印面也为正方形,其上阴刻篆书“淮阳王玺”四字。文字篆刻精美,字体端正流畅,线条刻划有力,文字排列整齐工丽,是汉官印中之精品,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在书法史上亦有较高的地位,是研究汉代印文篆刻的重要实物资料。 此印为汉官印。历史上汉...
秦 (前221 - 前206年)
战国 (前475 - 前221年) 高2.1厘米、边长2.5厘米、边宽2.5厘米,重20克 玉为白色,上有墨色沁。覆斗形纽,最上面两侧有一横向对穿孔,可系绳。印两侧及纽上通体刻勾云纹及树叶纹等。印面为正方形,其上方形框内,白文篆书“君之信玺”四字。 此印为楚国官印。战国时期,君指各国封君,封君多由王赐爵,反映出封建社会初期王权的加强。信玺是发布文书命令,打印封泥而起凭信作用。从此...
清 通高16.1厘米、边长16.1厘米、钮高9.8厘米 这方玉印的印文为阳刻满、汉文“皇帝之宝”,印钮为盘龙状。清朝皇帝颁发诏书要钤这方印,是皇权的象征。清朝皇帝的印章称为“御宝”,当初放置在故宫的交泰殿,由专门的机构—尚宝司来管理。皇帝之印称宝为清制,皇帝的印信称为御宝,清初设御宝于交泰殿,成立尚宝司。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考定玉谱,藏于交泰殿之印25方。这方盘龙纽玉印,印文为...
在中国,印章起源于商代,早期多为铜印,玉印出现于战国时期。印章最初只是个人的记号,并无严格的等级限制,但自秦代开始,天子以玉为印,并称之为玺。汉代沿袭秦制,仍以玉为玺,规定皇帝、皇后以及诸侯王的用印,统称玺,而官吏及平民所用私印,只可称印,故汉代不仅有印玺之称,又有“章”、“印信”等别称。 东汉人卫宏在《汉旧仪》中记载,汉代皇帝有六玺,皆白玉螭虎纽,各有不同的用途:“皇帝行玺”用于封国,...
印盒,文房用具之一,其质地、造型、题材诸多,通常尺寸不大,从古至今深受文人青睐,其中以白玉为材雕琢的各式印盒传世相对稀少。今简介两件清代雕玉印盒,以供大家品赏。 白玉方形印盒 长5.5厘米,宽5.5厘米。白玉质纯而灵,冰纯月洁,完美无缺,材质之美,动人心魄。此印盒呈方形,整体纹饰简洁古朴,仅上下口沿处刻有回形纹,底雕有四只长方形足。印盒整料掏膛,深腹薄壁,光亮如镜,盖与盒子母口严丝合缝。器型...
近日,一枚汉代玉印章穿越历史,在昆明市晋宁区上蒜镇重现天日。玉印章上以篆书阴刻“郭张儿印”,考古人员认为墓主身份等级很高,但下葬不久后就遭遇毁墓,充满未解之谜。 金砂山出土器物 时代可能是春秋时期 晋宁区上蒜镇金砂村后山上,距石寨山墓地直线距离2公里的地方,有个金砂山墓地。 2014年和2015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金砂山墓地进行了考古钻探和发掘。在山顶清理的墓葬,...
印文“刘贺”二字为阴刻篆书,左右等分。 玉印印钮为鸱鸮 图/记者许南平 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正在省博物馆火热展出,展厅内首次展出了西汉第一代海昏侯刘贺身份的直接证据——刘贺玉印。11月30日,记者从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获悉,经专家考证,刘贺玉印的造型为“鸮(xiao)钮”,鸮钮玉印在此前我国的汉代考古中从未发现过。 在刘贺墓中,出土了“刘贺”玉印、“大刘记印”玉印、无...
近日,陕西省渭南市文物旅游局在对澄城县王庄镇柳泉村墓葬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西周早期的龙钮形玉玺和青铜簋各一件。 据渭南市文物旅游局稽查支队文物大队队长同学孟介绍,这枚玉印是西周早期墓葬中首次出现的随葬玺印,是我国印史上目前所见最早的玉质印章,也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龙钮玉玺。 玉玺印面为凹面,内凹约0.2毫米,由十字界格区分。印文所表达的内容可能是一种表义性的文字画,...
张天师“阳平治都功”螭龙钮白玉印,印面为阳文九叠篆书“阳平治都功印”六字 江西省博物馆“一月一宝”近日公开展出了张天师“阳平治都功”螭龙钮白玉印。该白玉印制作于元代,印面通高6.4、边长12.3厘米,重972克。青白玉质,洁白莹润,印钮为一蹲踞触角螭龙,翻唇露齿,眉须后拂,腿关节部位毛发翻卷长飘,尾作分丫鱼尾状,雕琢精细,生动传神;印面为阳文九叠篆书“阳平治都功印”六字,印文线条流畅,结构严谨。...
展厅中心位置摆放的“大刘记印”玉印,充分显示了墓主尊贵的身份。 内棺中遗骸腰部发现有“刘贺”字样的玉印 写有“海昏侯臣贺”等字样的奏牍 昨天,海昏侯墓主的身份在首都博物馆公布。“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开幕式上,国家文物局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专家组组长信立祥表示,经考古证实,海昏侯墓墓主,就是汉武帝之孙,第一代海昏侯、汉废帝刘贺。哪些证据证实了墓主身份?刘贺因何...
笔者藏有一枚汉代玉印章,长2.5厘米、宽2.4厘米、高2.6厘米,青玉质,玄武钮,素面无纹。印材黄斑片片,如变色飞云。印钮为龟身,卧于印面,作昂首遥望态。整个玉印质地细腻、温润光泽,摸触时给人手感宛如凝脂,为汉玉中之精品。 先秦两汉的印玺是一种表示权力和凭信的工具,其形制各异、材质多样、书法隽永、刻工古拙,历来为藏家所珍爱。玉印即为其中之一,又因其存世稀少,更有可遇而不可强求之感慨。 《史记·...
“安陵君印”玉印 “安陵君印”玉印,明,印面2.1×2.1cm,通高1.55cm。清宫旧藏。 此印青玉质地,兽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安陵君印”四字。印钮兽大头,巨口,盘卧,神态威慑。印材黄斑片片,与土沁不同,如变色飞云。 此为明代托名琢制之印。印文中的“安陵君”伪托战国封君玺印。战国时期封“安陵”君者有两人,一为楚国封君,名“坛”,《战国策·楚策一》记楚宣王时封,《说苑·权谋...
玉器玉石印章不仅材质十分珍贵,也与古代文人崇尚“君子比德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等品格相契合,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因此自古都颇受藏家关注和喜爱。其中以材质珍贵、年代悠久、名家镌刻、艺术水准高的价值最高,也最具有收藏价值。 1、印文篆刻流派:古代玉石印章的篆刻技术,源远流长。自明代以来,印学流派很多,主要有八大流派:一是文何派,以明代文彭、何震为代表;二是皖派,为皖籍名人何震所创;...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