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文物部门近期在贺兰山西麓沿线进行野外文物调查时,发现多处汉代烽燧和岩画点遗址。 阿拉善盟文物局局长景学义12日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近期阿拉善盟阿左旗文物管理局在野外文物调查时发现5处烽燧遗址,通过对新发现的烽燧遗址调查、研究,完善了阿左旗境内已有的两条烽燧线走向,对研究当地历史文化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此次野外文物调查中,文物部门还在贺兰山西麓火烧圈子地区发现3处...
2016年6月20日至22日,国家文物局委托北京国文信文物保护有限公司组织专家对新疆哈密地区烽燧维修保护工程(一期)进行工程竣工验收。此次验收是国家文物局印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工程竣工验收管理暂行办法》以来,首次在新疆组织开展的文物保护工程竣工验收工作,对今后新疆文物保护工程竣工验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新疆哈密地区烽燧维修保护工程(一期)于2011年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201...
10月中旬,新疆吐鲁番市烽燧维修加固项目全面开工。此次计划加固维修42处遗址,烽燧36处、戍堡5处、驿站1处。主要对烽燧本体进行抢修加固,对无标志牌和围栏的遗址进行增设,采用表面防风化、悬空和坍塌区加固、裂隙加固等方式,本着修旧如旧,不改变原貌的原则,对本体出现病害部位进行处理,裂隙灌浆、空洞填补所用材料颜色,均与烽燧本体颜色保持一致,坍塌部位加固全用土坯砌补。 此次大规模的烽燧保护加固项目在吐...
从2015年5月开始,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考古队对哈密地区境内的奎苏台、五场沟等12座古代烽燧首次展开了考古清理和发掘。目前,这项考古清理和发掘工作已经结束,初步确定这12座烽隧均为清代遗存。 7月23日,参与这项考古发掘工作的考古队长、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永强告诉记者,这些烽燧分布在哈密市和巴里坤县境内,残存状况较差,他们从中采集、清理和发掘出土了近50件清代的瓷片,还有石器、陶器...
2015年5月,为配合哈密地区烽燧维修保护工程(二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4名考古队员对哈密市、巴里坤县两地涉及维修的12座烽燧进行了考古清理,并对烽燧周边区域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此次清理的烽燧分布于哈密盆地和巴里坤盆地,分属于哈密市(2座)和巴里坤县(10座)。依据烽燧构筑材料及方法,12座烽燧分为夯筑体、垒砌与夯筑混合体两类,前者11座,后者1座。采集、出土遗物近50件,其中清代瓷片所占比重...
近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考古队对哈密地区境内的奎苏台、五场沟等12座古代烽燧首次展开了考古发掘。 记者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哈密地区现保存古代烽燧数量在全疆数量最多,一共有63座,年代为唐代和清代,与甘肃境内的古代烽燧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是我国长城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年前,哈密地区选取了其中研究价值较大的12座烽燧进行维修保护,使其恢复了原貌。这次将通过对这些烽燧...
北疙瘩墩的盗洞 北疙瘩墩是一座明代烽燧遗址,位于皋兰县什川镇黄河边的山上。近日,有人突然打起这座古烽燧的主意,在烽燧盗挖起来,目前北疙瘩墩已经被挖出了个大洞。 4月5日,记者来到皋兰县什川镇,经过什川村西侧的大沟,爬上北边的凤凰山顶后,看到了一座烽燧遗址。当走到北疙瘩墩时,记者看到上面竟然有一个大洞,深约有40厘米,宽度在30厘米左右,盗洞一直通到烽燧里面。由于洞较深,里面很黑,看...
连日来,敦煌第二建筑公司的工人们冒着高温奋战在茫茫戈壁上,对瓜州县境内长城(烽燧)遗址进行抢险加固。 瓜州境内汉长城东起玉门蘑菇滩,西至西湖南沙窝,东西贯通县域全境,与玉门、敦煌汉长城连为一体,全长183.5公里,沿线分布有关堡7处、烽火台57座、相关遗存12处。墙体采用就地的沙石、黄粘土及长城沿线的各类植物逐层叠压而成。经过千百年的风沙侵蚀、人为破坏,瓜州境内汉长城及沿线烽燧遗址损毁严重...
我国保存最完善的烽火台-克孜尔尕哈烽燧 克孜尔尕哈烽燧 2013年8月27日上午,采风团来到克孜尔尕哈烽燧遗址。据库车县文物局工作人员李秀兰介绍,克孜尔尕哈烽燧是丝路古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处文化遗产。 位于库车县城西北的克孜尔尕哈烽燧,维吾尔语意为“红嘴老鸹”或“红色哨卡”,这座历经2000多年的古军事建筑,至...
今年3月,在自治区文物局的关心支持和地委行署的组织领导下,该地区顺利启动了第一批长城资源保护项目——吐鲁番地区烽燧遗址保护设施建设项目。该项目建设方为吐鲁番地区文物局,由四川绵阳创意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设计,托克逊县建银建筑有限责任公司施工,新疆中厦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吐鲁番分公司担任监理工作,建设内容主要为保护围栏建设和本体临时支护。根据项目计划,第一批烽燧遗址保护设施建设项目共有5处烽燧遗址点,...
日前,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文物所在居延遗址新发现一座汉代烽燧,该烽燧位于额济纳旗胡杨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防火通道(隔离带)线路11公里处,初步命名为阿德格库秀尔烽燧。 经勘查,阿德格库秀尔烽燧属于甲渠塞列隧北段的一座单体建筑,是汉代边塞军事防御设施。该烽燧由烽火台和坞组成,整体已坍塌损毁,形似土丘,东西14米,南北15米,残高5米。烽火台设在坞的东北角,边长8米,底部1.7米为夯土,上部2.3米为...
近日,内蒙古额济纳旗文物所在居延遗址新发现一座汉代烽燧,该烽燧位于额济纳旗胡杨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防火通道(隔离带)线路11公里处,初步命名为阿德格库秀尔烽燧。 经勘查,阿德格库秀尔烽燧属于甲渠塞列隧北段的一座单体建筑,是汉代边塞军事防御设施。该烽燧由烽火台和坞组成,整体已坍塌损毁,形似土丘,东西14米,南北15米,残高5米。烽火台设在坞的东北角,边长8米,底部1.7米为夯土,上部2.3米为土坯,...
眼前这个长满灌木和杂草的土堆,竟然有着不同凡响的身世。23日,一批文博专家和大学教授开始对鄂州市华容区五径山三国烽燧遗址把脉问诊。 经初步考证,五径山遗址是三国时期东吴长江沿线烽燧遗址之一。鄂州博物馆文博专家说,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中,普查工作组发现了一批三国东吴长江沿线烽燧遗址。其中,五径山遗址呈不规则椭圆形台地,残存面积约500平方米,夯筑在五径山顶部正中,长约50米,宽约30...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