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戴明教作品《日本仕女图》 顾绣是中国传统刺绣工艺之一,源于明代上海地区的顾氏家族。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松江府文人顾名世(字应夫,官至尚宝司丞)于上海筑“露香园”(现露香园路附近)并居住于此。其长子顾汇海之妻缪氏工于刺绣。缪氏接触了宋代名家字画后,眼界大开,遂在继承宋绣的基础上,创造了超凡脱俗、卓尔不群的“顾绣”。 顾名世长孙顾寿潜擅长画画,曾师从松江华亭画家董其昌。顾寿...
明 江苏省奉贤县(今上海市奉贤区)出土 长229厘米、宽57.5厘米 自元末黄道婆在松江(今上海市)传播海南棉纺技术后,松江的棉纺业迅速崛起,很快成为全国棉纺中心,松江布“衣被天下”,成为棉布集散地,商人趋之若鹜。松江布精细洁白,名播全国。其中三棱布、眉织布、飞花布、尤墩布更是松江布的精华,其他地区产品不能比拟。
松江:“瓦罐”博物馆竣工 广富林文化遗址明春开放
4月25日,上海市松江博物馆在官网上发布360度全景漫游,市民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足不出户漫游博物馆一楼展厅。只要在松江博物馆官方网站首页点击“全景漫游”栏目,点击“石门汉韵——汉中市博物馆藏拓片精品展”,就可进入全景漫游模式,左右拖动鼠标就可以浏览各展区的实景,并通过点击放大按钮详细了解文物的相关介绍。 全景漫游动是基于博物馆全景图像的虚拟现实系统,通过使用全景相机对展厅图像的采集、处理工作,...
本地有民谚:“重阳不吃糕,老来无人邀”。人们自古便把重阳时节吃的松软糕类通称为重阳糕。可以说,重阳节家家制糕,以祝愿子女百事俱高。 昨天,来自闵行、青浦、松江、崇明、金山等上海多个区县,将被列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派“重阳糕”汇聚到了一起,在重阳节来临前夕让人们领略和了解不同的“糕文化”。 小小一块糕竟有四百岁 其实,重阳糕可谓历史悠久,最早的身影出现在汉代,当时是以蓬草相配制。到了唐代,...
上海高中女生王加怡 在许多人印象里,上海是一座年轻的国际大都市,而它有着四五千年悠久历史的过往却并不为人熟悉。其中,距今4000年的松江广富林文化因承续时间短,熟悉了解的人更少。 一位喜爱历史的上海高中女生王加怡,用课余时间制作和维护了一个公益微信公众号,将自己搜集、探访到的广富林文化的点点滴滴发布在平台上,使其成为公众了解这段古老文化的窗口。 超越课本的兴趣催生本土历史公...
今年初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期间,市政协委员马驰和童世骏提案建议,在松江建立两位上海本土文化名人陆机、陆云的“二陆”纪念馆。日前,提案承办单位松江区政府答复表示,“二陆”纪念馆(暂名)的筹建已正式列入松江区“十三五”规划。 陆机的《文赋》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而他的《平复帖》则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有“法帖之祖”的美誉;陆云“六岁...
顾绣传承人钱月芳向参观者介绍自己绣制的《春水凫鹥图》 “真是巧夺天工,唯美至极!”近日,“心香一缕·风华绝代”上海松江顾绣研究所作品展开幕,其中多数市民首次亲见顾绣作品,不大的展厅内时而发出啧啧称奇的赞叹声。据悉,这次展出了十多年创作的40余幅作品,不仅创下了茸城顾绣展之最,而且备受瞩目的《春水凫鹥图》也首次与市民见面。 如今,一幅《春水凫鹥图》有了客人开价300万元也不卖的底气,...
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将于今年7月动工开建。 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项目于2014年4月立项,选址松江醉白池公园内,总投资2300万元,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加紧推进前期方案设计、行政审批、工程可行性报告编制评审以及资料搜集、调查研究及展览内容准备等相关工作。 董其昌系明代书画家,曾居松江,万历十七年进士,擅画山水。醉白池始建于l644年,为董其昌觞咏处。
近日,朱德天先生向松江区博物馆捐赠家藏文物。松江区文广局、松江区书法家协会、程十发艺术馆相关负责人参加捐赠仪式。 此次捐赠的文物以明、清书画为主。其中包括明末清初朱轩画山水图页、王廷撰行书杜工部诗页、瞿然恭行书诗轴,清代朱源隶书八言联、张祥河墨菊图轴、祁子瑞猫蝶图轴、改蒉玉壶山人画中峰像(玉壶录游云峰寺题名副本)册、沈祥龙隶书题蕉下学书图诗页、杨了公隶书诗轴等17件(套)。 捐赠仪式中,朱德天...
从远古时期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到周代、春秋、五代、宋、元、明、清,跨越5000多年的松江考古出土文物汇集到一起,蔚为壮观。前天,“寻根上海”松江考古出土文物展在松江博物馆开展,首次大规模展出了来自本土的出土文物。 本次共展出文物385件,尽可能全方位展现松江的悠久历史。展览从两方面出发,一方面为人类从迁徙、游牧等方式到发展农业定居下来,从中寻找人类的文化;另一...
东方网8月20日消息:从远古时期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到周代、春秋、五代、宋、元、明、清,跨越5000多年的松江考古出土文物汇集到一起,蔚为壮观。前天,“寻根上海”松江考古出土文物展在松江博物馆开展,首次大规模展出了来自本土的出土文物。 本次共展出文物385件,尽可能全方位展现松江的悠久历史。展览从两方面出发,一方面为人类从迁徙、游牧等方式到发展农业定居下来,从中寻找人类的文化;另一方面...
5月17日,为迎接第37届国际博物馆日,松江博物馆、上海天文博物馆和上海中国留学生博物馆将围绕“博物馆(记忆+创造力)=社会变革”的主题,举行三馆联展活动。 第一展区是松江博物馆的展区,围绕“吴王筑华亭”、“二陆先声”、“置县开府”和“人文荟萃”等板块,详细展示了从古至今的变迁...
上海松江泗泾,84岁的朱锦洪在台上操作用塑料制成的戏曲人物。 “靠皮影戏难以谋生,所以只能是个业余爱好;学习难度不小,得有点绘画功底;它是一种文化,其中有很多乐趣,但它马上就要消失了。”——朱锦洪 东方网2月22日消息:据《东方早报》报道,在白布做成的影窗上,皮影薛平贵一个人在慢慢地来回踱步,影窗后面,84岁朱锦洪也是一个人,没有乐手伴奏R...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