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叶榭软糕四百年历史 被列为沪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10-20 14:58:25 来源:劳动报 已浏览次
本地有民谚:“重阳不吃糕,老来无人邀”。人们自古便把重阳时节吃的松软糕类通称为重阳糕。可以说,重阳节家家制糕,以祝愿子女百事俱高。
昨天,来自闵行、青浦、松江、崇明、金山等上海多个区县,将被列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派“重阳糕”汇聚到了一起,在重阳节来临前夕让人们领略和了解不同的“糕文化”。
小小一块糕竟有四百岁
其实,重阳糕可谓历史悠久,最早的身影出现在汉代,当时是以蓬草相配制。到了唐代,则有麻葛糕和米锦糕,而宋代则称为菊糕,明清以后就叫为花糕。都说重阳要登高,不过,现代在城市居住的人们往往因为无山可登,所以大家以吃糕来代替登高,讨个口彩,表示步步升高。
昨天8点不到,不少居民就早早地来到了位于梅州路上的田园公园,为的就是能够买上一块具有上海味道的重阳糕。在这里,价格最便宜的要数2元一块的松江叶榭软糕。很少有人知道,这小小一块糕始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如此算来,竟然已有400多岁。可以说,它是上海地区著名的汉族特色糕点。
其实,叶榭之所早早就能盛产软糕,和其地理位置有关,因其自古就是鱼米之乡,水运发达,商贸繁荣。“90%的粳米和10%的大米相搭配,做出来的软糕才最好吃,撒上点桂花,那香味甭提多好闻了。”带着1200块糕点而来的叶榭镇老师傅一边包糕一边笑着说。而这块小小的软糕也已经名列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册之上。
不同场合吃糕看不同花纹
来自青浦练塘的石永英今年69岁了,这次给大家带来的是练塘有名的特色糕。“你可别小看了这块糕,什么场合吃什么糕,可讲究这呢。”做了一辈子糕的老人对于家乡的糕文化可谓了如指掌。
原来,在青浦练塘地区特别流行吃糕,只要家里有大大小小各种事情,都离不开吃上一口糕。先用糯米碾成粉,加水和匀后,经过多道工序,将湿粉或米团制作成方形的庄糕和半球形的圆团。可以说,除了春节,练塘地区男婚女嫁、丧葬祭祀、建房造舍、搬家迁移等重大活动中都有着做糕的习俗。铺床糕、抛梁糕,就是喜庆的象征,而丧葬祭祀将庄糕、圆团作为供品是对神灵和祖宗的虔诚。近年来,生儿育女、长辈做寿、高考入榜、出国留洋、过继领养等等,也都向左邻右舍或者亲朋好友分发庄糕圆团以示同喜。“你看,这一板糕上也分4个不同的花纹图案。”石永英不时地和前来参观的市民介绍着。
让人大开眼界的还有来自金山的吕巷白龙糕。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块糕的口感是根据天气温度的高低决定浸泡米的时间。据称,在10摄氏度以下的天气下,放置1月也不会开裂。机器无法取代的传统工艺
要说到最稀罕的一块重阳糕,那非属闵行颛桥的桶蒸糕了。之所以说它稀罕,是因为,现在在上海市区,可能只有最后一户普通居民还在坚持手工打造制作桶蒸糕。
桶蒸糕,顾名思义就是用木桶通过隔水蒸制软糕。桶蒸糕的“个头”很大,直径约30厘米,厚度也有10多厘米。制作这一整块糕要花费大概六七斤米粉。将手里的刀轻轻蘸一下清水,一刀下去,雪白的桶蒸糕被一切为二,一侧就露出了不同的馅儿,有白糖的、蜜枣的,还有赤豆豆沙的。
而这位守着这门传统工艺,年过五旬的颛桥阿姨宋爱华也为了这块香甜软糯的桶蒸糕付出了很多。每年重阳节前夕,宋爱华每天凌晨2点左右起灶,每个上午都要蒸出40桶左右糕点。而为了能在这次重阳糕会上让更多的老人吃上一口上海口味的本地糕,她更是从前一天下午4点开始就加班加点做糕。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