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高中女生醉心考古 开公众号传播松江广富林文化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海高中女生王加怡

 

      在许多人印象里,上海是一座年轻的国际大都市,而它有着四五千年悠久历史的过往却并不为人熟悉。其中,距今4000年的松江广富林文化因承续时间短,熟悉了解的人更少。

 

      一位喜爱历史的上海高中女生王加怡,用课余时间制作和维护了一个公益微信公众号,将自己搜集、探访到的广富林文化的点点滴滴发布在平台上,使其成为公众了解这段古老文化的窗口。

 

      超越课本的兴趣催生本土历史公众号

 

      位于上海松江的广富林遗址发现于1959年,可直到1999年冬才发掘确认了一类以侧装三角足鼎为代表的遗存,此后在相邻的江浙地区也不断发现该类遗存,考古学家们才开始把它命名为“广富林文化”。那个时候,王加怡刚出生不久。

 

      “其实,小的时候我对历史并没有多少兴趣。”王加怡回忆,因初中时遇到一位她觉得很有趣的历史老师,才让她开始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

 

      “老师从来不让大家背课本,反而是用很幽默的方式来讲课。”王加怡慢慢发现,自己不但开始喜欢历史课,而且对历史的兴趣渐渐超越了课本的内容。

 

      2014年,已是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高中生的王加怡,第一次接触到广富林文化,了解到松江区正在这个位置筹建文化遗址公园,这也是上海上古文化的第一个遗址公园。当时,王加怡是学校历史社团的社长,但她发现很多同学对广富林文化都不太了解,就算是很多松江人也只是知道这个词而已,这也让她产生了自己办个公益平台推介和宣传上海本土历史的想法。

 

      2014年9月11日,王加怡个人申请的“广富林”微信公众号上线,她给自己的定位是:“追寻上海历史之根,探究海派文化之源、品味自然生态之美、享受休闲旅游之乐。领略广富林文化的深厚底蕴、揭开广富林古文化遗址的神秘面纱。”

 

      王加怡从网络和书籍上搜集了大量关于“广富林”的资料和图片,为了增加读者的兴趣,她还设计了一系列关于广富林文化的知识问答。“每次题目一出来,就会在后台收到很多人的回答,这也证明,其实大家对上海本地传统历史文化是有兴趣的。”

 

      在美国大学图书馆里也发现了广富林的痕迹

 

      2015年2月,王加怡利用寒假时间,带着历史社团的社员们一起“泡”在了广富林遗址公园的筹建工地上,制作了一组“广富林探秘之旅”的内容,并进行连续推送。

 

      “因为遗址公园现在还在建设中,要到2016年才能完工,所以很多东西外人是看不到的。”王加怡告诉记者,在征得上海松江新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的许可后,这群高中生得以进入工地和仓库,进行了这组揭秘“报道”。

 

      位于松江佘山的广富林遗址公园占地1600亩,王加怡和社员们的成果在“广富林”公众号中进行了三期推送。在这组微信中,可以看到尚未发掘完成的考古开发区域,四千年前的土台和烤火堆,以及大量刚刚发掘出来,还在仓库中进行修复或是编号的陶器、石器。王加怡记得,这组关于广富林文化的实地考察吸引了不少读者的关注,成为最受欢迎的内容之一。

 

      事实上,王加怡几乎每个月都要从市区坐地铁去松江广富林遗址,这对她来说就像一个“固定工作”,对于在遗址工作的建设公司工作人员和复旦大学考古专家看来,这个做义工的女孩总对广富林文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而凭借这段经历,王加怡在公众号上还制作了广富林文化游玩攻略等服务性内容。

 

      今年夏天,王加怡和同学钟安妮一起参加赴美游学的活动。在美国布朗大学图书馆里,她偶然翻到一本与松江广富林有关的外文书籍,出自该校一位研究东亚文化的美国教授之手,其中提到了松江享有盛名的诗人——复社领袖陈子龙。这一发现让王加怡兴奋不已。

 

      陈子龙是松江广富林村人,他的墓地就在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内,此前“广富林”公众号就曾制作了一期关于陈子龙的介绍。这让王加怡意识到,除了谈考古发现外,公众号也可以多搜集一些与广富林地区有关的历史典故和文化故事,这样既能吸引读者,又能增加广富林文化的内涵。在最近的两期里,王加怡就推送了钟安妮写的关于陈子龙与柳如是的历史典故,收到良好反响。

 

      享受传递历史文化带来的成就感

 

      过了这个暑假,王加怡就是一名高三的学生了,她表示,在完成学习任务之余,还希望能继续维护好自己的公众号平台。

 

      对于这份坚持,王加怡说,她曾在去年跟着敦煌文化保护公益组织前往莫高窟,见到了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院长的经历触动了她。

 

      在王加怡印象里,年过七旬的樊锦诗是个像她一样的“上海小姑娘”。王加怡很诧异,像十几岁年轻人一样充满朝气的樊锦诗是靠着怎样的信念,在寂寞的莫高窟呆了这么多年。随着对考古与历史了解的深入,王加怡越来越觉得,是否适合从事考古,与人的性格并没有直接关系,而是要学会享受其中的成就感 。

 

      “看着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一点点保护建设起来,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对本土文化有了保护意识,这让我很有成就感,觉得付出的精力很值得。”王加怡这样说道。

 

      对于“广富林”微信公众号的粉丝,王加怡表示,她并不了解他们的职业和具体情况,但从粉丝头像来判断,她发现其中20岁到30岁的人比较多,而且很多是松江本地人。有时,王加怡会在后台收到读者信息:“我就住在松江城里。”这样的互动也让她感觉很欣慰。

 

      “我知道考古可能是一件很无聊的工作,但真的很适合我。”王加怡向澎湃新闻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在未来的求学计划里,她将东亚文化研究选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在考虑,是否可以为“广富林”的公众号制作几期英文网页,向外国人介绍上海的广富林文化。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