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2019年4月21日下午,由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委员会与古建修复师新职业技能项目培训考试管理中心、园林古建营造工艺师新职业技能项目培训考试管理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七期古建营造技艺高端人才游学班在黄山市结业。结业仪式由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曲云华主持。 秘书长曲云华主持结业仪式 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委员会顾问、《中国古建筑行业年鉴》编委会...
采料、切割、雕刻、打磨……从发现一块可制成砚台的石头,到无数次刻刀雕琢后完成的成品,一方蒲砚的制作需要经历三十多道工序。在雕刻台前一坐就是一天,这是赖庆良的工作常态。 赖庆良是蒲砚制作技艺传承人,从小喜爱书法。在他儿时的记忆中,蒲砚如同玩伴一般陪伴他度过了那些手写成长的日子。2011年,眼看着越来越少的人关注蒲砚,赖庆良与师弟杨忠正成立了中国蒲砚创作基地,以期为自己的兴趣爱好...
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一处名为“大藏经金书”的创作室内,年近五旬的创作室发起人宗智向记者讲述“拯救”传统金书创作技艺的缘起。 “以前,我们这里修大佛,要写金书,但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写。”宗智说,自己走南闯北,看过很多老金书,加之年幼时的寺院生活经历,“我教他们怎么选纸,如何设计,怎么用金汁写”。 “后来,他们干脆委托我写金书。但我其实也不会。”宗智苦笑说。2012年,宗智和同伴彭...
绣娘热心地指点找上门来拜师学艺的年轻人周华山摄 一根普通的棉线,一块粗糙的棉布,在湖北省秭归县仙女坪村一群农妇手中,变成了精美绝纶的艺术品。 绣娘们聚在一起探讨花样,琢磨绣艺 周华山 摄 这种古老的民间刺绣兴起于汉代,在两千多年的民间传承中,以屈原出生地秭归县屈原镇乐平里一带最具特色,故而被称为“三闾刺绣”。 “三闾刺绣”线条繁复,纹饰对称、脱形写神、寓意丰富,代表...
3月15日,惠安佛文化艺术品博览会拉开序幕。陈龙山摄 15日,以“弘扬海丝佛教文化、展示闽南佛国魅力”为主题的惠安佛文化艺术品博览会在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举办,吸引了来自台湾、东南亚、韩国、日本等地法师以及佛文化爱好者参展。 据悉,本次展会展出面积达2万平方米,设有400个展位,近200家企业参展,涵盖佛像佛雕、寺院建筑、石雕、法器法物、佛龛佛具、僧服绣品、禅意文创、禅茶素食、佛教工艺品...
刘惠斌的《降龙罗汉》曾获得第三届中国传统宗教泥塑造像技艺大赛特别金奖范丽芳摄 山西省晋城市郊区,刘惠斌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各种彩塑手工艺品,摊煎饼、烤红薯、炸油条,这些用泥巴做成的带着艺术魅力和地域特色的彩塑作品,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和它们不同的是,《屈原》的原料以砂岩和煤矸石为主,废物再利用,这是一种对新材料的尝试。”刘惠斌拿起一件作品介绍道。 作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晋城传统...
岚县面塑是岚县的代表性传统技艺,民间的婚丧嫁娶都有不同内容的面塑作品。刘丽丽摄 23日,34岁的山西省吕梁市面塑传承人刘丽丽在蒸花馍的间隙,不时和微信好友互动。在刚刚结束的山西省第三届花馍艺术展上,她认识了许多来自中国各地的面塑传承人,随即组建了好友群。“每个地方特色不一,但目标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将这门技艺传承发扬。”作为较年轻的传承人,刘丽丽更觉自己身担重任。 岚县面塑是岚县的代表性...
从事敦煌壁画复制、古建筑修复的中国文物专家李东方和吴书瑞,在数十年间,以工匠精神,延续国宝非遗技艺,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作出卓越贡献。近日,包括他们在内的50名“北京榜样”人物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常沙娜为李东方题词致贺。首都文明办供图 李东方扎根戈壁数十年,致力于用珂罗版技术复制敦煌莫高窟壁画。 她与敦煌结缘,源自一篇新闻报道。1983年,日本画家平山郁夫参观敦煌莫高...
民间艺人现场展示彭山糖画技艺。文博摄 “我爱苏东坡,为你把墨磨。一撇又一捺,一生都快乐……”1月24日,纪念苏东坡诞辰982周年寿苏会暨眉山市第二届民间文化技艺广场汇在四川眉山市举行,10多位手工艺人现场诠释工匠精神,川剧艺人登台献艺。 纪念苏东坡诞辰982周年寿苏会现场。文博 摄 据了解,寿苏会是每年农历腊月十九苏东坡诞辰日,民众为纪念北宋大文豪苏轼自发形成的民间活动,...
将细如竹签的麦秆切开、烫平、抛光处理,再将薄如纸片的麦秆拼接起来,按照画好的图样裁剪、上色、装裱,原本是农作物废料的麦秆经过冉艺飞的双手,“摇身一变”成为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 今年52岁的冉艺飞是甘肃省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秆画的传承人。她告诉记者,麦秆画源于草编艺术,因其制作材料为麦秆而得名,已有上千年历史。 冉艺飞介绍,麦秆画融绘画、书法、工艺于一体,制作时要将麦秆切开、压平、熨...
闽南古厝“美容师”郭顺忠已经73岁高龄,仍然热衷于“黑金推、沥金画”这一传统彩绘技艺。陈龙山摄 在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郭厝村,始建于宋代的郭氏宗祠已进入翻修的尾声。13日,年逾七旬的民间绘画艺术家郭顺忠正带着徒弟潘家瑜卖力彩绘,“扮靓”闽南古大厝。 从小就跟着父辈学习,对于“黑金推、沥金画”这一传统彩绘技艺,郭顺忠已了然于心。他告诉记者,这项源于平遥推光漆器的制作技艺始于上古时代,应用广...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制作唐三彩制品。高铖摄 “过去烧制唐三彩是为了生存,现在则是为了生活。我与唐三彩‘结缘’数十年,以后还将一起走下去。”53岁的李建鹏称,他此生最大的骄傲便是将唐三彩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唐三彩釉彩艳丽,多使用黄、绿、白三种颜色,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陶器。与许多古老技艺一样,其烧制技艺面临着失传危机。 李建鹏告诉记者,唐三彩制作工艺复杂,要将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
昔日作为寺庙喇嘛独门技艺的马鬃绕线蒙古唐卡制作技艺沉寂多年之后重现生机。如今,掌握这项技艺的人从3年前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增加至400多人。 马鬃绕线蒙古唐卡是唐卡文化中的独立分支,记载着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的历史资料,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传承300余年,但在其他地方鲜为人知。这项技艺在传统唐卡制作中加入马鬃等材料,将马鬃绕线缝制在丝面图画的边缘,增加图案的立体感,也让唐卡不变形、不生虫、经久耐用...
今年57岁的甘肃民间艺人何文华,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瓷雕技艺盆景。图为何文华指导修剪盆景技艺。吴希会摄 寒冬时节,走进何文华的瓷雕盆景工作室,他正坐在一张方桌边,一手捏着一个小型打磨机,一手握住一个大红的细腰酒瓶,小心翼翼地打磨着手中的作品,时不时地用嘴吹一吹打磨下来的粉尘。 何文华的身旁,是七八排高低架,上面摆放着三四百件美观精致的瓷雕盆景作品,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瓷...
图为洮砚传承人马万荣制砚。崔琳摄 图为马万荣将原本冰凉普通的洮河绿石雕刻成栩栩如生的山水人物图案 图为洮砚传承人马万荣制砚 图为马万荣的作品 洮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就职于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洮砚传承人马万荣,每天为学生们教授制砚技艺,截至目前,马万荣共培养50多名徒弟,其中有12位是省级传承人。他历经17年的求学之路,于2...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