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5000年前的人类还处在一个没有任何金属工具的年代,古代先人以磨制石器的方式制作生产工具,但就在这样一个原始石器时期的年代里,复杂而精美的玉器却不可思议地出现了,在现在的专家看来,即使用现代工艺来制作这样的玉器,也是相当困难的。 人们自然顿生困惑:那些近乎鬼斧神工般的古代玉器,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呢? 玉石是一种硬度极高的天然矿物,用今天的铁质刀具也很难在上面留下划痕,而现在发现...
左手紧把印石,右手奏刀工镌,方寸之间,别有乾坤。这是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州篆刻技艺传承人周小勇,对20余年来从事篆刻技艺的感悟。 日前,记者在安徽黄山探访了该项技艺。周小勇的店铺在黄山屯溪老街,一桌、一柜、一椅、一刀是店铺的主要陈设。玻璃柜台中整齐地排列着各式篆章,一枚枚玉质印石之旁,印着朱红色的篆文,许多游客围在柜前猜字是何意。 周小勇说,篆刻起源于殷商时期,历史久远,与现代...
2018年1月18日上午10:00,“墨艺寻源—一得阁墨汁制作技艺展”开幕式在93号院博物馆举办。开幕仪式吸引了大栅栏地区众多书法爱好者前来参加。莅临活动现场的领导有:北京大栅栏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佳、北京大栅栏街道社会建设办公室主任黄东红、铁树斜街社区党委书记江萍、北京一得阁墨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艺术总监马婷婷、93号院博物馆馆长傅军、一得阁非遗传承人尹志强。 北京...
对于每一位北京土著来说,喝二锅头就像喝豆汁一样,无不体现着老北京的韵味。无论是吃花生米、高碑店豆腐丝、酱牛肉、拍黄瓜这样的小凉菜,还是品尝卤煮火烧、爆肚、白水羊头这样的老北京小吃,一定要饮用二锅头来助兴提味。尤其是冬天吃饺子时,二锅头是最常见的搭配方式,有俗语道:“饺子就酒,越喝越有。”如今的二锅头早已成为北京老街坊们的标配,在中国酒业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 那么,到底什么是二锅...
近日,在重庆云阳篝火美食节上,一名手艺人引来众人围观。展台上,游龙、彩凤、孔雀等糖画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曲折有致的线条,细若游丝,却也显得硬朗、坚挺,风骨棱棱,颇有些铁画的意趣。而那别致、大胆的造型,更能让人联想到国画中的大写意,甚至有种现代派绘画的情味。 这名手艺人叫向星,高阳人,是云阳糖画第四代继承人。1927年,他的祖上向大现在当时的盐茶古道结识了走街串巷的糖画艺人刘师傅,他将自己的手...
2018年1月3日上午,“探酒寻源-北京二锅头酒传统酿造技艺展”在93号院博物馆隆重开幕,铁树斜街社区书记江萍女士、大栅栏琉璃厂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中心主任蔺炜、93号院博物馆馆长傅军、红星源升号博物馆经理郗晓源女士出席了开幕式。 傅军先生在致辞中讲到“传统老字号的文化传播为我们属地的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17年,曾多次走进红星源升号博物馆,学到了不少知识,尤其是对掐头去尾取中段...
2017年12月29日,临海市博物馆正式面向世人开馆,馆中展品一眼万年,让人不禁感慨时光之快。而昨日在临海博物馆开展的百工展,却以一张张老艺人的面孔,用一个个精雕细琢的老物件,让时间慢了下来。 时值元旦,去临海市博物馆“读历史”的市民可不少。在一楼临海百工展大厅,来得更多的是文艺范儿的年轻人和带着孩子的家长,而展厅的设计布置,更是满满的文艺范。 精美的木制“青饼印”、留着毛竹清...
12月27日,额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技艺馆正式免费开馆,对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地域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技艺馆设在额敏县文化馆。展厅分为三室空间,第一个展室主要陈列哈萨克族手工艺技,第二个展室主要陈列哈萨克族刺绣、花毡、蒙古族民俗实物、哈萨克毡房等,第三个展室主要是档案室。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技艺馆的设立不仅有利于完整地保存和展示额敏县的各级非遗项目,也有利于向广大群众宣传额敏...
甲骨文是上古流传下来的瑰宝。自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以来,整理和研究甲骨文的工作就一直没有间断过,而墨拓是甲骨文整理与研究工作中的重要步骤之一。日前,“天津博物馆藏甲骨文的整理与研究”项目的甲骨文墨拓工作顺利完成,其中近年来的技艺创新在拓印文字与保护甲骨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记者就此采访了项目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教授。 1.墨拓是我国的传统技...
文房四宝之一的笔洗是收藏家热衷的珍品。哥窑笔洗因数量少而受到收藏家喜爱。 鉴别哥窑笔洗除了看釉瓷,应仔细观察胎骨上的“火焰红”与“跳刀痕”。现代有多种仿冒品,但对于彰显制瓷工人技艺与功力的“跳刀痕”却难以模仿。 哥窑上品釉面光泽莹润 收藏爱好者黎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他收藏的笔洗。它浑身布满了大大小小纵横交错的裂痕。收藏专家黄浩全说,哥窑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窑之一,哥窑瓷的主要...
簋,是中国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流行于商朝至东周,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青铜器具之一。此后,如明代的簋式炉为焚香用具,也可作为陈设供器,制作精细,造型典雅,具有浓厚的古韵。 鎏金工艺,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技术,在青铜上鎏金的技艺发明于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图中这件明代铜鎏金“云间胡文明制”款簋式炉,宽17.5厘米、高8厘米,该炉呈簋形,铜胎,薄体,以金...
日前,考古工作者在对河北黄骅市一处唐代煮盐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过程中,再次发现两口盐井,连同现场发现的卤水沟、摊场、淋卤坑、盐灶等大量遗迹,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煮盐流程,再现了千年前的手工制盐技艺。 新发现的两口盐井位于遗址东北部,井口直径约2.5米,井壁由条形砖砌成,砖面已被草木灰染成黑色。井口处发现大量草木灰和红黏土堆积物,井底发现部分残木架、苇织物等。算上2016年12月份发现的一口盐...
近日,省政府下发《关于公布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金安区项传统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一品斋毛笔、大红袍油纸伞入选该名录传统技艺类,翁墩剪纸入选该名录传统美术类。 一品斋毛笔、大红袍油纸伞、翁墩剪纸是金安区旅游商品的代表,也是该区文化遗产的代表。在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方面,该区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全力打造一批具有吸引力、竞争力、地域代表性的文化...
如果你看过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不是觉得修文物这么沉稳大气又好看,很想近距离看一看呢? 本周六下午2点,在杭州城西丰潭路409号的省档案馆新馆,就有这样一个好机会。 本周六,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首席专家、教授陈子达将带领学生,在浙江省档案馆新馆现场进行青瓷修复,而且现场接受修复订单,还是免费的。 这是浙江省2017年社科普及周主题活动——青瓷与“一带一路”的第六场活...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广泛使用了独木舟和筏,并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走向海洋。据考证,筏——舟船发明以前出现的第一种水上运载工具,就是新石器时期我国东南部的百越人发明的。 先秦时期,生养栖息于南海之滨的越人以自然物制成浮具、竹筏、木筏、独木舟、木板船,用于渔猎运输。帆、桨、篙、舵、碇俱全的“南越舟”“八槽舰”是见于汉代文献记载的广式船舶。西汉时期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南海巨舶在广州和古罗马的...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