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平凉民间艺人:融合盆景和陶瓷,创造瓷雕技艺盆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今年57岁的甘肃民间艺人何文华,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瓷雕技艺盆景。图为何文华指导修剪盆景技艺。 吴希会 摄
  
  寒冬时节,走进何文华的瓷雕盆景工作室,他正坐在一张方桌边,一手捏着一个小型打磨机,一手握住一个大红的细腰酒瓶,小心翼翼地打磨着手中的作品,时不时地用嘴吹一吹打磨下来的粉尘。
  
  何文华的身旁,是七八排高低架,上面摆放着三四百件美观精致的瓷雕盆景作品,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瓷瓶里栽种着水杉、沙柳等景观树。而在他的温室大棚里培育的水杉苗木一片葱郁,羊齿天冬、地椒子、降压草、三七等中草药生长旺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何文华用手工皮钻在瓷器底部打眼。 吴希会 摄
  
  甘肃民间艺人何文化今年57岁。他说,由于从小受到家庭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父亲的影响,自己在秉承祖传瓷雕技艺的基础上,在21岁那年,按照自己的构思,尝试着对花瓶、瓷瓶进行再次艺术加工改造,并种上花草、中草药和景观树,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现在这种独特的瓷雕技艺盆景。
  
  何文华介绍说,这种盆景是利用瓷盘、废弃酒瓶、花瓶和山石、景观树、草药、苔藓以及各类摆件等物品,通过选材、构思、镶嵌、打磨、粘贴、栽植、布局等一系列程序,使传统的盆景艺术与陶瓷艺术巧妙融合,“是集养生、绿化、观赏、环保为一体的盆景作品。”
  
  在改造初期,由于大多数瓷器瓶口都比较小,透气性较差,盆景内放置的植被容易干枯、腐烂。为解决这个问题,何文华对容器进行了再加工改良,在其底部用当地泾河所产的水锈石进行粘合替换,解决了容器底部易吸水、渗水差的问题,使容器内植物的根系生长问题得到了解决。他创新研究的这种“水锈石结构的花盆”技术获得了国家技术专利证书。
  
  2016年,何文华被甘肃省轻工业联合会授予“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这几年,为了更好地宣传咱们甘肃,也为了宣传平凉,我更注重把瓷雕作品本土化。”为此,何文华在瓷雕制作过程中,巧妙地结合平凉地域和文化特色,将道教名山崆峒山的一景一石一花一草一木纳入他的作品之中,形成了独特的“崆峒山景观瓷雕技艺盆景”。
  
  2017年,何文华和儿子何青翰共同创作的瓷雕盆景,被平凉市政府选作对外宣传旅游养生文化的一张名片,多次赴敦煌国际会展中心进行展销。
  
  尤其在今年3月份举办的“中国甘肃民间艺术家赴俄罗斯专题交流展”上,由何文华创作的三件展品,让俄罗斯文艺界代表领略到了中国瓷雕文化的特色与魅力。其中的一件象征“中俄友谊”的镂空瓷雕作品和另外一件艺瓷盆景被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收藏。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现在,何文华制作的养生平凉系列中草药盆景已达2300多件,展示崆峒山的景观盆景也有3000多件。此外,近年来,他还免费培训800多人次,带动了430余人从事瓷雕技艺盆景、花卉盆景、苗木培育产业,开辟了一条增收创益的新路子。
  
  “我目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够培养更多的瓷雕技艺盆景制作者,更好地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何文华说。
责任编辑:思思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